近年来,我县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绿色发展的理念,突出城乡统筹、产城融合,着力推进城市建设提质和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8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一举进入全国三百强,位居“中部百强县”第88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我县始终把旅游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将其列为转型发展的七大产业之一,精心培育、全力打造。围绕建设“豫西南旅游集散地”这一目标,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以“创建河南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为抓手,以“靓丽县城、美丽乡村、全域景观”为发展思路,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核心产品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使旅游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通过创建旅游标准化示范县,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提升了旅游品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2017年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数310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79.5%、333%;2018年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数380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22.6%、19.7%;2019年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数预计达486万人次,预计综合旅游收入达1.76亿元,同比增长27.9%、23.2%。先后被评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 “中国最具影响力文化旅游名县” “全国十佳文化旅游名县”和“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
一、凝聚合力,推动全域旅游
2017年以来,我县坚持“标准化提升工作,本土化彰显特色”的思路,高标准开展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将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列入2018年、2019年县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党建引领、比拼四季”擂台赛目标考核。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同时,加大资金投入,通过PPP等模式,推动农旅、文旅、体旅、商旅等产业融合发展。先后实施了城区道路环境改造、君文湿地公园、香山古镇、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等8项基础工程建设,总投资28亿元。
加强媒介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在高速路口、城区主干道和广场游园设置宣传版面,制作旅游动漫宣传片、旅游地图、旅游画册、手绘地图5万余份,印制了《宝丰县旅游标准化知识140问》,做到宣传动员全覆盖。同时,借助全市乡村旅游特色商品博览会、马街书会、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宝丰站等平台,邀请国家和省市媒体开展系统宣传活动。并在县电视台开设创建工作“曝光台”,曝光各种不文明行为,开展旅游标准化问卷调查活动,提升全社会对创建工作的认知度、关注度、参与度。
二、完善功能,优化旅游环境
按照旅游六大要素,遴选确定了涵盖旅游购物、文化娱乐、乡村旅游等 17 类55家试点单位进行提档升级。投资6000多万元,完成公共交通改革及营运三轮车退市,投放纯电动公交车20辆,运行公交路线12条,开辟旅游专线3条。同时,
建设50个公共自行车站点,投放自行车1000辆,最大程度满足游客需求。
2017 年 11 月以来,通过 3A 级旅游景区验收 3家、2A 级旅游景区验收 1家。目前,总投资9.5亿元的香山古镇旅游综合体项目于今年3月落地开工;总投资6.8亿元的三间房古村旅游区项目也进入国家PPP示范项目库;总投资5.3亿元的中国汝窑古镇项目进入省财政部PPP项目清单库;总投资2000万元的宝丰县旅游服务中心投入使用。
三、让特色成为旅游的亮点
全县新建改建游园绿地26处,对应河、净肠河、玉带河等河流进行生态治理,逐步贯通城市水系。实施通村公路扶贫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总里程564公里;大力开展国土绿化,在公路、铁路、河流两侧进行廊道绿化,高标准建设魔术大道、汝瓷大道、环城绿色长廊等旅游绿道,打造王堂自行车赛道,实现了“车在景中行,人在绿中游”。
我县立足历史文化,积极发掘乡土产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2017年,冯异米醋、宝丰酒、 “大宋宫廷”汝瓷等 5 种产品被认定为“河南省知名旅游商品”。
在创建工作中,我县将旅游厕所建设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十件民生实事”,深入实施“厕所革命”,高标准新建、改造厕所152座。目前,全县74座旅游厕所,全部达到2A级以上旅游厕所标准。
2018年以来,我县利用“旅游+”模式打造了湛河源荷花湿地景区、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大黄村魔幻书乡、石板河乡村旅游区等八大核心乡村旅游区。石板河村被评为“乡村旅游康养示范基地”,大黄村荣获“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称号。
2018年起,我县与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签约,连续三年在宝丰举办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实现了“赛事” “体育” “旅游”与城市文化融合发展,达到“以赛亮景、以景推赛”的目的。编排了《魔之秀》大型舞台魔术剧和方言话剧《老街》,在节假日定时演出,丰富了群众和游客体验,提升了县域旅游服务水平和整体形象,带动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宝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