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社会·博览总第3492期 >2019-12-03编印

昆曲奶奶”16年培育出25朵昆曲“小梅花”
刊发日期:2019-12-0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2.jpg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在位于古镇千灯的“小昆班”练功房,时常传出略显稚嫩而又柔美旖旎的昆曲唱腔。头发花白的徐允同穿梭在孩子们中间,一字一句地教唱,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指点,和孩子们一同如痴如醉地沉浸在昆曲这一“百戏之祖”的艺术魅力中,完全忘了自己已是古稀之年。

  2004年,江苏省昆山市千灯中心校成立“小昆班”,邀请退休的音乐老师徐允同负责昆曲的日常教学。面对筹建任务,对传统文化心怀敬意的徐允同没有望而却步。“虽然我不懂,但是我可以学。”她知难而上,在60岁颐养天年的时候,开始自学昆曲。

  她辗转上海、苏州等地,拜访专业的昆曲老师,求得老师的原唱录音。回家后,一遍遍地听,写下曲谱;又一遍遍地听,跟着发音学习唱法。她还买来专业的书籍进行研究,反复进行发声练习,“逼”着自己练就专业吐气、发声。

  每个周末,苏州昆曲团的老师们来给“小昆班”做专业辅导,徐允同也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她既当学生又当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从未落下一节课。她自费购买摄像机,把老师授课的内容全程拍摄下来,课后自己反反复复地回放学习,仔细揣摩领会老师的每一句唱腔、每一个动作,等自己完全唱熟了,才把领悟学习到的要领,一点一点教给孩子们。直到孩子们心领神会,烂熟于心。

  如今,“小昆班”十六岁了,它就像是徐允同精心培育的孩子。而在徐允同的眼里,“小昆班”的学生就是她自己的孩子。

  16年来,徐允同的辛勤付出也有了回报。截至目前,她教的“小昆班”学员已不下百人,共培育出25朵昆曲“小梅花”。孩子们在各种比赛中总能脱颖而出,多次摘得全国少儿戏曲的最高奖——“小梅花”奖;还有孩子考入上戏等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学习昆曲。徐允同欣慰地看到自己传承昆曲的梦想正在实现。  (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