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父城·故事总第3502期 >2019-12-17编印

王国奇:甘做千年汝瓷烧制火炉工
刊发日期:2019-12-1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12-17-1.jpg

  薪火相传的汝瓷手工艺人中,有一位匠人叫王国奇。不善言谈、穿着朴素,是王国奇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但谈起汝窑和汝瓷文化,身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的王国奇却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讲述了他与汝瓷20余载的情缘。

  王国奇是土生土长的清凉寺人。他的作品是直追北宋汝窑神韵,不但器型上向汝窑看齐,而且在釉料上更是对标汝窑釉料,不复原古人汝窑烧制效果誓不罢休。

  炉火前的苦工

  圈里人都知道王国奇不善言谈,更不会夸夸其谈,是一位标准的埋头苦干研发汝瓷烧制的“技术男”。而对于瓷器来说,它的优劣无非是釉色和器型,王国奇在汝瓷釉色的研制上,真是下足了功夫。

  刚开始与陶瓷接触,是他20来岁时,在位于清凉寺村的县集体陶瓷厂。上世纪80年代,他跟着陶瓷厂一技术员学习青瓷和白瓷的制作技艺。当时还不知道什么是汝瓷。随着1987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的发掘,他才开始对汝瓷有了更多了解,并由此踏上汝瓷发展传承之路。上世纪90年代初,考古发掘丢弃的土被人们视为废物,但在王国奇眼中却是宝贝。每天他都会在这些土堆上扒来扒去,也因此成了村里不少人眼中的“另类”。 

  2000年前后,考古人员在清凉寺大规模挖掘让他开始注意汝瓷这一概念,并恶补北宋汝窑这些历史知识。直到清凉寺遗址被国家确定为汝窑考古大发现,他融古贯今,突然豁然开朗,看到了自身今后的一片天空——复烧汝窑,再现汝窑辉煌。

  这个过程却是艰辛的。知其难而为之,是为匠人。

  王国奇回忆刚试烧时的经历:“当时本地没有配釉成功的情况,不知道汝窑的釉料到底是哪些矿物质哪些石头调配成的,唯一确定的是,既然汝窑遗址在这里,配釉原料一定也都是就地取材的,大家都是摸黑前进的。”

  于是,王国奇成了村里的“不务正业人”,天天上山转悠,回家时背上一袋子各色石头。

  他虽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不高,却自学了大学陶瓷专业的相关书籍。经过两年多的准备,1995年,他的第一座实验窑在家中建成。建成后他并没有马上烧制瓷器,而是烧试片。经历过5年间无数次的失败,他烧制的瓷器开始越来越精美。他将仿古瓷器销售出去,获得了一些收入,这让他信心倍增。

  “就这样不停地磨碎,调配,试烧,进行了五六年,烧出来的瓷器才算有了点感觉,釉色觉得像回事了。”他说,“有人问我天天忙啥,我回答烧窑,其实我就是一个炉子前的苦工。”

  追求极致釉色

  依托清凉寺独有的高岭土、玛瑙石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山海关等地的釉料资源,王国奇创办了汝瓷复制中心。无数次尝试,无数次失败,试烧了上千种原石,仍未见宋代官窑汝瓷最具代表性的那“一抹天青”。但他知道,自己离真正的汝瓷已越来越近。

  “汝窑是真好,釉好型好,简洁大方,质朴完美,自己既然选定了这条路,就一定要烧出好汝瓷,不能投机取巧。我的生活简单,处事方式直接,汝瓷的特色也是简单取胜,如果我能复烧出与北宋汝窑相媲美的作品,我也不枉人生走一遭,值了。”

  苍天不负苦心人,刚开始家人都养活不了的王国奇,在中国的汝瓷市场里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懂行的人,看到他烧制的天青和粉青作品,都会眼前一亮,爱不释手。

  2006年,王国奇的汝瓷烧制技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烧制出了具备宋代汝官窑典型特征的天青瓷,再现了宋代汝官窑的绝世风采。产品一经面世,就受到了业内人士和汝瓷爱好者的追捧。然而,王国奇没有盲目乐观,而是继续埋头钻研,以使汝瓷在整体上更趋完善。之后,他的作品在国内多次获奖,还获得了诸多荣誉称号,尤其是在去年的第十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上,他的作品《圈足洗》获得2017年“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人要做事,就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他说,北宋汝窑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他只是刚踏进门槛,摸到了门路,还有无数的秘密等待他去破解。“作为烧瓷人,我有义务、有责任让宋代的汝瓷重现,让更多的人看到和了解真正的汝瓷。”王国奇说。                (杨国栋/文 李赛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