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鞋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制作的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而得名。在中原地区,虎头鞋尤其常见。如今城里人看见虎头鞋,多半会泛起乡愁,想起童年的农村老家,和做针线活儿的奶奶、姥姥……
老人做虎头鞋已有将近60个年头
日前,记者采访了擅长做虎头鞋的常玉仙老人。她竟然自己也不知道,她做的虎头鞋在2019年的“读布中原”——河南省第五届民间艺术展上得了个二等奖,对她来说,做虎头鞋之类的针线活儿,是她成年后就学会的一项基本生活技能,不算啥了不起的大本事。
常玉仙是赵庄镇泥河村人,今年79岁,做虎头鞋已将近60年。她21岁那年学起了针线活儿,当时泥河村会做虎头鞋的女人很多,她很快就学会了,从此,这门手艺跟了她一辈子,而且手艺越来越出众。
和老伴搬到城里住以后,孩子们让她放下手里的活计,安心享受晚年生活,但她却常感无聊。在乡下大家一起做针线活儿,不仅是做家务,其实也是在社交,姐妹们聊聊天,说说知心话,日子就慢悠悠地过去了。但在城里,朋友少了,邻居间也没有合适的交往方式,看电视,屏幕上的字认不全,于是她又拿起了针线。“鞋样、针线原来就有,做袼褙的面粉也不缺,碎布也不用买,旧衣服多的是。”常玉仙说。
大家请她现场演示一下,于是她从里屋取出了工具。把针拿在手里,她立即就没了和陌生人交谈的紧张,变得十分放松,针随手插在裤腿或衣袖上最趁手的位置,拿和放都是在下意识中完成的,穿针引线中不时把针在头发上抿一下蘸点头油,以便让针能顺利地穿过布……
常玉仙的顶针是布做的,厚厚的,裹了好几层。问她为啥不用金属顶针?她说:“布顶针不磨线。”
常年做活儿,布顶针把常玉仙右手的中指和无名指第二关节与第三关节之间的位置箍成了哑铃状,看着让人心疼。
常玉仙说,一双地道的虎头鞋,全部用手工缝制,需要很多道工序,从打袼褙(把布用面糊一层一层沾起来)到纳鞋底、做鞋帮、绣虎脸、掩鞋口,直到把鞋帮和鞋底缝到一起,一双虎头鞋算是基本竣工了,但还要经过一番装饰,扎上虎须、缝上带子,才算大功告成。
常玉仙做一只鞋一般需要三到五天,经常凌晨4点多就起床做活儿。儿女们都劝她不要再做鞋了,但推着小车带着几双鞋到街头叫卖,和人们交流,让她感到心情高兴特别有成就感。在县城街头,有人特意要了她的地址,然后找到家里要她的鞋样;去年国庆节期间在市区鹰城广场参加非遗展演,一位市民也向她讨鞋样,说要寄给东北想做虎头鞋的亲戚。
小小虎头鞋传承美好寓意
据县文广旅局工作人员介绍,虎头鞋制作技艺是县级非遗项目,有悠久的历史和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像常玉仙所在的泥河村及周边村落,就有很多人会做。虎头鞋的做工是很有讲究的,哪个位置缝几针都有说法,比如纳鞋底的针脚是四针,代表着事事如意、四平八稳,四针连在一起的针团必须有九行,代表长久和长寿;老虎的眼睛缝三针,眼眉缝七针,代表幸运和成功;老虎的胡须缝五针,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谷丰登、五福临门等等。
做虎头鞋除了要掌握剪裁、缝制、绣花等多种技法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缝制出与众不同的虎头鞋。做虎头鞋的高手,可以将司空见惯的色线,巧妙地加工成虎须、虎眉或皮毛。那些花红柳绿的布头,经过她们拼凑、整合,变成了虎眼、虎嘴、虎耳、虎尾巴。她们还用珠子扣子等直接代替虎眼和虎鼻,或用毛皮将虎耳虎眼鞋口等部位镶边,增加装饰性和质感。
而虎头鞋的寓意和实用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吉祥如意、福气冲天,孩子们长得虎头虎脑,眼明耳灵。它宽敞的内部空间和宽阔的鞋底,既有利于幼儿脚丫的生长发育,又可以防寒保暖,既能满足孩子脚丫的安全防护,又能使鞋子大面积接触地面,帮助孩子脚踏实地、稳步行走。虎头鞋艳丽的色彩搭配和栩栩如生的造型,既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又借虎的形象传递了爱意和祝福,可谓幸福满满。 (娄刚/文 禹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