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为纸,青瓦为墨。打开窗就能看到潺潺流水,清风拂来,水面泛起阵阵涟漪……这样的水墨画,是你记忆中的乡愁吗?随着农村环境整治的加速推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在昆山大地满目铺展。
沿着乡间道路走进昆山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淀山湖六如墩村,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宛如进入了一幅朦胧的水墨画中,沿河木栈道、茅草亭、钓鱼台,以及星星点点的游客点缀其中,让这幅画更加迷人。淀山湖镇在推进试点建设过程中,引入全域旅游理念,着力打造全域农业观光游与环湖休闲游深度融合的精品游路线,助力乡村振兴。
张浦镇的姜里村东临商秧湖,“迎烟波旭日朝霞红”;西傍大直浦,“接吴淞秀水浪花香”。这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2017年开始,这座太极水村悄然发生变化。这里不再只有姜里潭、响铃桥、东岳庙,还融入了集时尚与传统于一体的咖啡店和民宿,在江南风光背后,还有恬静慵懒的文艺小清新范儿。
近年来,昆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把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突出生态环境提升、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振兴等重点,进一步加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力度,做特主导产业、扮靓生态底色、建强基层基础、厚实农民“口袋”,推进乡村振兴,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昆山样板”。
拓展农业功能,产业发展更加蓬勃。紧扣业态“老转新”、质量“低转高”,加快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田建设。实施“农田连片”及闲置地整治,完成淀山湖、花桥0.6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稻田综合种养面积2790亩,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落实品牌强农。持续扩大“昆味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启动“昆味到”品牌授权。培育新型主体。新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97名,新增苏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组织成立昆山市农业龙头企业协会。促进融合发展。全面运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智慧农业农村管理系统获评全国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
突出生态宜居,乡村面貌更加秀美。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昆山市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在发挥资源禀赋上做文章,在盘活闲置资源上求突破,在深挖文化内涵上下功夫,通过“美丽村庄”建设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围绕有资源、有产业、有文化的重点村和特色村,做精做细传统特色产业,挖掘村庄的产业优势,构建有特色、有品质、有创意的农旅融合产业链。
坚持文化引领,乡村风气更加文明。以满足广大村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挖掘传统文化,弘扬文明新风。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活动。开展“昆山市顾炎武日”系列活动。129家农家书屋全面升级,市北村农家书屋荣获全国示范农家书屋。实施非遗传承保护工程。挖掘和弘扬优秀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加大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等文化遗迹遗存的保护开发力度,注重对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征集乡村历史故事,挖掘村史村志,着力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历史文化名村,努力使乡村文化成为“美丽村庄”的亮点。
聚焦普惠共享,农民生活更加幸福。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稳步推进“昆韵大道”一期样板路建设,扎实推进18条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乡村道路优良率达97.1%,获评省政府“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称号。公共服务不断优化。开工建设教育类政府重点实事工程项目25个。针对因病因残困难人员,全面提供“8+X”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昆山市以“一张图”为引导,在保护好农村生态、传承好历史文化的前提下,营造“江南湖荡圩田乡村”,整合各具特色的村庄,探索出苏南“后工业化”时代“田园活化、乡村复兴”的新路径。 (孙艳芳 孙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