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在河阳路党群服务中心,城关镇北街社区与县科协举行共驻共建——科普志愿者进社区活动
今年以来,城关镇以党建统揽全局,以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为抓手,以网格化管理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前已建立社区党委10个,全镇设置网格74个,成立74个网格党支部,形成楼宇党小组243个、楼栋长410个、党员中心户611个。建成了“乡镇党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宇党小组、楼栋长、单元中心户”的六级架构,织密治理之“网”,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面的党组织体系,广大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居民的满意度、幸福感有了很大提升,社区治理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1]模式之变:“各自为战”变“共驻共建”
“社区真是我们的贴心人,请来的理疗医生一针便让我能走路了,解决了我多年的老毛病。”城关镇大寺社区居民李秀兰连连夸道。3月20日至22日,大寺社区党委联合网格内共驻共建单位在小区门口和老居民区接连开展义诊志愿服务活动备受群众称赞。
4月7日,在龙腾盛世小区门口,东中社区党委联合共驻共建单位县法院开展“法律宣传进社区,普法意识入人心”活动。县法院资深法律工作者针对居民最关注的邻里关系、物业纠纷、出租房屋、室内装修等常见的合同、侵权纠纷等各种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
“五个一”工作机制的推行,使驻区各单位实现了由“各自为战”到“共驻共建”的转变,由社区建设的“局外人”变成了“热心人”,推动了社会管理的均衡协调发展。“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以来,社区党组织由以前的‘松散型’变成‘紧密型’,社区党建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东中社区党委书记王延林说。
[2]效能之变:“一人一职”变“一岗多责”
今年4月是全国第32个爱国卫生月,城关镇10个社区党委结合爱国卫生月以“防疫有我·爱卫同行”为主题,广泛开展党员志愿活动。志愿服务队以社区阵地为中心,重点加大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进一步构筑群防群控、联防联控、严防严控的健康防线。
“来,先给您测一下体温。今天天气不好就别出门了,有啥需要就和我说。”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以来,东街社区在职党员岳晓丽每天早上8点准时在水岸花园防控点,挨个给进门的居民测体温,做登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面对疫情的严峻考验, 在值守点,我将义无反顾,冲锋在前,用自己的坚守换来小区居民的健康安全。”岳晓丽笑着说。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最有效的防线。在职党员到社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对社区是个很大的补充,极大的缓解了社区疫情防控任务重、压力大、人手紧的现实困难。
挂在北街社区党员活动室的一张图表,形象说明了党员如何入网格、如何在网格中发挥作用:纵列为社区5个基础网格,横列为16个网格党小组,每个网格中有22名楼栋长,党员在网格中人人有岗、人人有责。“过去党员无岗无责、有事不想管、想管不好管,现在有了非在职党员定岗定责,干事名正言顺,他们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了。”在北街社区党员活动室,社区党委书记梁适逢指着该社区网格化管理图对记者说道。
[3] 服务之变:“坐等上门”变“主动服务”
依托社区志愿者及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城关镇河阳路党群服务中心全力打造志愿服务、政策答询、社会事务、医疗卫生等多种基本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十分钟便民服务圈”,即居民走出家门十分钟内就能享受到网格里便捷、高效的服务。
近日,在河阳路党群服务中心互联网医院网络接诊点、小区居民潘延霞正在与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进行网络远程在线问诊,视频连线中专家对潘延霞进行了一番询问后,给她开出了电子药方,以及日常生活需要注意的事项。“没想到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级诊疗服务。”潘延霞高兴地说。
为进一步完善落实老年人社会福利待遇,保证辖区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都能够及时领取到高龄补贴。连日来,城关镇10个社区干部迅速行动,主动为辖区80岁以上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开展上门服务。目前,全镇789名高龄老人已全部认证成功。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我们将紧紧围绕“五个一”工作机制,围绕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更好地打造居民生活的温馨家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该镇党委书记宋笑前说。 (鲁润佳 王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