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连通建设在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增强抗御水旱灾害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保障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我县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大力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抓好水源涵养提升、湿地保护恢复等工程,全面改善水质和流域生态环境,做好乡村振兴“水”文章。通过全域水资源的引水、疏渠、蓄水、保净、利用,实现“满城曲韵半城水、河湖秀美润古城”美好愿景。
赵庄新村一隅
军营村利用水系连通建起的人工湖
范庄村准备移栽的水稻秧苗
环境提升后的张庄村
小朋友在军营村大舞台前玩耍
村民在泥河村新建的游园里赏花
5月10日下午,在赵庄镇范庄村南新预留的稻田里,缓缓流入的北汝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绿油油地、即将移栽的秧苗长势喜人;偶尔有几只飞鸟掠过稻田,水面上荡漾起层层涟漪;在不远处的村头,几位老人坐在池塘边,伴着午后暖阳笑着聊天……好一幅和美自然的生态画卷。
“这是俺利用‘水系连通’恢复种植的30亩水稻,到今年秋天,就都能吃到自己种植的稻米了。”赵庄镇范庄村49岁的村民范跃东一边向稻田引水一边向记者介绍。
范庄村位于赵庄镇西北部,紧邻北汝河,一直以来有种植水稻的经验和历史,后因水利设施老化、取水困难而中断。“‘水系连通’工程,把北汝河水引到俺村里来了!”赵庄村范庄村党支部书记范钢星说,恢复水稻种植对调整产业结构,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致富意义重大,今年,我们村水稻种植100余亩,今后利用水系连通扩大水稻种植面积,重新打造“范庄水稻”特色品牌。
“我们按照‘引得进、流得动、排得出’要求,对辖区中的泥河等4条主要河渠水系进行了系统性整治和清淤,打通水系连通‘主动脉’。同时积极开展农村水环境治理和水系连通工程,整治村中的池塘等相关水系,打通最后的‘毛细血管’,把全镇水系‘搞活’。”赵庄镇镇长兰华介绍。
赵庄镇依托“引汝入宝”工程,围绕“水”字做文章,积极开展“引水入村”行动,开展沟渠疏通、治理,合理规划入村水口、水流路线,实现辖区内水系全面连通,为充分利用水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打好基础。目前,赵庄镇已修建拦河坝7条,治理水库2个,设立防护网1000多米,22个行政村半数以上已实现引水入村,“北方水乡”建设成效明显。
“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穿宝丰境而过,而咱县的‘北水南调’——‘引汝入宝’工程的渠首就在范庄村。”赵庄镇党委书记王鹏飞介绍,水系连通工程涉及赵庄镇范庄、泥河等15个村,在水系连通建设中,赵庄镇通过全域水资源的“引、疏、蓄、保、用”,逐步实现“布局合理、蓄泄统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互连互通、调控自如”的现代水网,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水系连通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在解决旱涝不均问题的同时,让水质得到了很大改善,水质变好了,也为村庄的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村庄“颜值”明显提升。
“泥河村这个名字大家听着都觉得不好听,以前周边群众都说泥河是最差的,现在却人人都夸这里好!”赵庄镇泥河村70岁老党员张环朴实的话反映了群众内心由衷地幸福感,“以前村里的池塘水质差,垃圾又多,一到下雨天更是浑浊不堪。现在水系连通了,池水不仅干净而且流通了,时不时还能看见小鱼在游动,蚊虫也少了,环境提升了不少,亲戚们都羡慕我家门口有口池塘呢!”
水系连通,连通的不仅仅是一条条干河、一口口池塘,更是将经济发展连在了一起,赵庄镇结合实际,大力推进生态水系建设,做好乡村振兴“水”文章。该镇泥河村、赵庄村等利用引水入村在废弃的坑塘进行莲藕种植;军营村建起了人工湖游园;白店、岳寨等村街道两侧栽植了桃、梨、柿子等果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该镇对已贯通的马沟河、泥河水系沿线进行立体绿化美化,栽植行道树,种植花草,进行绿色廊道建设,打造集健身、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景观带;在白店等村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在刘庄村建设百亩秋月梨园,促进文旅产业发展。
“今后,我们以水系连通为抓手,统筹推进全镇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森林小镇,让赵庄镇这个‘魔术之乡’越变越美,成为‘鱼米之乡’!”王鹏飞自信地说,这为落实全县“翻篇清零从头干,二次创业再出发”加足了动力,更为建设“四强县”、迈入全国“一百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赵庄镇,越来越多的村民在自家门口享受到美丽、自然的水生态环境,享受到发展绿色生态的农业、服务业带来的红利,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统筹 杨国栋 文字 任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