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要闻版总第3616期 >2020-06-05编印

绿色已成为我县最靓丽的底色
一个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的“森林宝丰”“生态宝丰”正迅速崛起
刊发日期:2020-06-05 作者:  语音阅读:

20200605001.jpg

  6月3日一大早,家住县城的李先生和爱人王女士像往常一样,跑步来到位于县城北二环路的城郊森林公园进行健身。

  “现在的宝丰,街头绿地和公园随处可见,可以说是开窗见绿、抬头见绿、处处是绿,绿色覆盖了整个县城。”李先生夫妇边锻炼边和笔者交流,一脸的悠闲自得,一脸的幸福满满。

  环城而过的南水北调干渠旁,清凌凌的渠水一路向北,两侧的绿化树如同挺立的哨兵,为京畿、华北地区人民忠心守护着渠水的优质、安全;站在香山森林公园的制高点,放眼向北望去,落叶树种、常绿树种和彩色树种间隔种植,形成了生态功能强、层次感明显的混交林,为宝丰平添了数分美丽。

  这一切都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远见卓识和高瞻远瞩,得益于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森林宝丰”的目标,全面开展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和庭院花园化建设,强力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加快推进沿路、沿河生态廊道建设,加强山区生态修复,增加城市绿量,建设生态景观。

  三年来,我县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3.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6.6%。一个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的“森林宝丰”“生态宝丰”正迅速崛起。

  生态立县,规划先行。为确保林业生态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我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历史人文因素、公众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据现有的地势等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特色,突出生态功能,兼具景观、旅游休闲等功能,打造一乡一品、一路一景的生态特色、有文化底蕴的生态廊道,形成了以廊道为轴、村庄为核,贯穿全县的绿色生态链条。

  规划敲定,钱从哪里来。我县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把国土绿化提质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相结合,多渠道筹措造林绿化资金。一是引导国有公司主导融资。通过县土地信托平台,统一流转宜林土地,统一规划,再以国有公司为主体融措资金进行建设。2017年,仅宝丰县发投公司就建设生态廊道近9000亩,投资6.5亿元。2019年,县属5家国有公司自行融资2.3亿元,参与全县通村公路生态廊道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造林17000余亩。二是积极引导民营资本方参与林业生态建设,享受“生态分红”。2018年,发投公司参与植树造林3.7万亩,共投资7.3亿元。同生公司完成绿化1900亩,投资0.9亿元。三是县财政拿出“真金白银”奖励植树造林大户,对新栽植面积在200亩以上的造林,每亩奖补500元;对新创建的林业生态村,每村奖补5万元。四是引导群众自主造林。按照谁种植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区域植树。仅2019年,全县群众共种植各类经济树木120余万株。

  钱解决了,树往哪里种。我县主动探索,创新模式,通过开发荒山、整治工矿废弃地、取缔散乱污企业、退耕还林和收回已出让土地使用权等方式,深入挖掘土地资源,三年来,共“挤”出国土绿化用地3400余亩,建设了人民路东段带状公园等一大批城市公园、游园和园林,基本实现了城区50米见园的目标。同时,利用信托平台统一流转宜林土地,目前已流转宜林土地20000余亩。

  “年年栽树不见树”,曾是林业生态建设中一个“怪圈”。树木种起来了,能管好吗?近年来,我县不断探索,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严把造林质量,强化工程监理,使造林质量大幅提升。一方面组织巡查组对破坏林木的不法行为坚决打击,一方面建立绿化公司专业管护、森林公安干警“人防+技防”常态化巡护、县乡村三级护林员专职养护的“三位一体”管护体制,努力破解林木管护难题,使新种树木成活保存率保持在95%以上。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们将持续开展大规模增绿行动,实施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尽快建成绿色生态屏障,让宝丰大地绿起来、净起来、美起来,让绿色成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靓丽的底色。”县林业局局长楚亚辉说。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百姓福祉,关乎社会未来。如今,徜徉在父城大地上,从城市到乡村、从山区到平原、从路边到河畔,处处都是花海,处处都是树阵,常绿树与落叶树搭配、乔木与灌木相依,创造“春花烂漫、夏紫荫浓、秋色绚烂、冬景苍翠”的四季美景。生态、自然、和谐的宝丰,无处不洋溢着浓浓的绿意。 (王真真/文 何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