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艺·副刊总第3666期 >2020-08-17编印

偎 爷
◎吴爱民
刊发日期:2020-08-17 作者:  语音阅读:

  在我的豫西老家郏县,外公、外婆有一个与其他地方不同、颇有深意的称谓,叫偎爷、偎婆。

  我的偎爷去世得早,我对他的相貌半点儿印象都没有,只隐约记得曾扶着他的病榻蹒跚学步。

  听母亲讲,偎爷叫吴松山,郏县杨庄村人。昆仲三个,他排行老二。偎爷虽家境贫寒,但自幼心灵手巧。

  偎爷长大后学了一手好厨艺,曾被请去做厨子,每月换得15公斤小米。家里,偎婆领着三个女儿和婆婆靠纺棉织布苦度光阴。有时偎婆进城赶集卖布,偶尔会顺路去看望偎爷。整天饥肠辘辘的偎婆看着偎爷蒸出来的热气腾腾的白面馍,实在眼馋,一次趁其不备,偷拿一个掖在裤腰里,竟没被偎爷发现。偎婆的胆子就大起来,一次又偷拿了一个馍,用布盖着放在篮子里,挎着往外走。偎婆刚走到院中却被偎爷叫住,非要她把篮子翻过来抖抖。偎婆无奈,只好一把抓起布和下面的馍朝偎爷晃晃,又把篮子倒过来摇摇,偎爷这才让她离去。偎婆拿回去的白面馍,自个儿一口也舍不得吃,一掰四瓣,让婆婆跟三个女儿吃了。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偎爷辞了工。

  偎爷一生没儿子,只有仨闺女,他把女儿个个当宝贝。新中国成立后,偎爷大力支持我母亲参加村里的青年积极分子活动,还鼓励母亲参加乡村组织的扫盲识字班学习文化,为母亲日后参加工作、投身国家建设打下了基础。

  土地改革,偎爷分得4亩地。他把所有心思和精力倾注到这4亩地上。开始没牲口犁地,他就借别人家的。后来,他干脆自己养了一头牛,跟别人搭伙儿犁地。他终日起早贪黑在地里忙活,精耕细作,把4亩地收拾得看不到一点儿杂草。旱天,为了浇地,他硬是一个人在地里挖了一眼两丈深的水井。挖出的土堆在井边,平整好,种上向日葵。等向日葵一天天长高,结出一个个黄灿灿的大盘子时,不料一夜间被人偷了个精光,只剩下一根根光秃秃的独杆。偎爷就把这一根根独杆连根挖出来,根部削光了扛回家,盖了一间小厨房。十几年烟熏火燎,向日葵杆变成墨黑色,油光发亮……

  几十年过去了,母亲有时看我做事情,总说我像偎爷。我问:“哪里像?样子、脾气,还是认真劲?”她说都有点儿。我想,这也许就是传承吧。

  偎爷,这个称谓有形有情,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