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在张八桥镇姚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五颜六色的拖把被工人们捆扎的整整齐齐摆放在仓库。加工车间里,几十个女工戴着口罩在截布条、称重、捆扎、装杆、打捆(如图)……一派忙碌景象。“我们这儿主要制作各种拖把,项目投资小,要求技术水平低,熟工每天能做400多把,日工资可拿到120元左右。”该村支部书记兼合作社负责人陈彩霞顺手拿起一把刚做好的拖把介绍道。
在张八桥镇南部,姚洼村及其他邻近村普遍水资源匮乏,想搞大规模养殖、种植都不具备最基本的条件。“乡村振兴首先得产业兴旺,村里没有产业支柱,咱群众啥时候也富不了。”陈彩霞作为该村支部书记,这句话她大会提小会讲,可考察来考察去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产业。
今年7月,在与一名商人的偶然谈话中,陈彩霞无意中捕捉到了做拖把的商机。“姚洼村剩余劳动力较多,适合手工加工的活儿,‘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我感觉这个产业可以。”陈彩霞暗暗下定了决心。
“认定的事儿,咱不拖泥带水,说干咱就干,入股的事儿我挑大头儿,你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入股。”陈彩霞在该村大会上率先提出入股,其它村干部、群众看到她这股拼劲儿都纷纷响应。8月12日,该村拖把制作正式开工。
8月16日,首个订购商来到该村拖把加工点,实地察看对比后下了第一笔订单。“短短六天,我们村里就卖出了第一批货,我相信今后会越来越好。”陈彩霞高兴地说。
“陈书记,别看你们村这产业小,但只要用心,小作坊也能成就大产业,你们一定要加油,干出点名堂。”8月20日,我县举行产业乡村振兴观摩会,观摩团成员第一站去的就是姚洼村,观摩结束后,县领导握着陈彩霞的手语重心长地说。
有了上级领导的认可,陈彩霞信心倍增,连续两天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愿意到厂里来干活的,贫困群众优先,嫌干活不自由的,厂里的拖把可以免费赊给你们出去卖,卖完再给钱,卖不完还是厂里货。”陈彩霞这话一出,瞬间调动了村民们的积极性,有到厂里干活的,有出去卖拖把的。
“没想到我70多岁了还能挣工资,我老伴也在这里打工,活不复杂也不累,我俩都能干,今后的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了。”在此务工的姚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毛章喜高兴地说。
如今,该村合作社已面向群众提供长期务工岗位20多个,帮扶贫困群众1户2人,辐射带动周边村剩余劳动力就业22人,首批1万把拖把已全部被预定,利润可达2万余元。 (孙凯亮 杨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