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面对同一件事,不同人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同样是作弊被抓,有些孩子情绪低落一阵后,就过去了。但是,个别孩子可能会做出极端的选择。
近期,笔者进行心理辅导时遇到几个前来求助的学生,原因都与无力应对挫折有关。小明因为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感到十分沮丧。老师和家长的指责,让他的心情更是沉到谷底;晓云哭诉自己被老师当众训斥后的委屈和羞愧,觉得没脸再面对老师和同学,校园生活倍感煎熬;经历了宅家上网课、延迟开学、开学后成绩下滑等挫折后,小雯的情绪濒临崩溃……这些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表面原因千差万别,但是共同内因是抗挫力较差。
所谓抗挫力,也称心理弹性能力,指的是人在面对逆境时的处理应对能力。心理研究发现,面对挫折与困难,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是抗挫力的高低。抗挫力强,可增强个人的生命力,提升个人直面挫折和挑战的勇气与智慧。
研究表明,影响人们抗挫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其中,危险性因素指的是个体生活中出现的不利因素,比如疫情来袭、考试失利、遭受批评等容易引发压力的事件;保护性因素指的是减轻挫折造成的消极影响,从而使人积极适应变化、健康发展的一系列因素,主要包括个人优秀品质、温暖的亲友关系和社会稳定和谐三类因素。保护性因素越强大,人的抗挫力就越强。
在生活中接受挫折与失败的历练,是人们一生的必修课。从过去媒体报道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青少年的抗挫力较差,主要原因是影响抗挫力的危险性因素被强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过分强调成功的社会文化,给孩子带来压力和错误认知。在过分强调成功的社会文化中,很多人生活在压力中,对失败和挫折产生排斥心理。一些孩子也形成了“输不起”的心态,不能接受失败和挫折。
第二,家庭学校的过度保护,导致一些孩子抗挫经验匮乏。部分父母的过度包办和溺爱,让一些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心理较为脆弱。一些学校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不敢放开手脚严格管理,生怕学生闹出极端事情。以上因素都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们自然经历挫折的机会,造成他们抗挫折经验严重匮乏。
第三,对挫折教育的认知存在误解,缺少对挫折教育的正确引导。有些人误将挫折教育等同于刻意的打击教育和痛苦教育等。当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老师一味说教或指责,缺乏正确的指导,让孩子更加郁闷无助。
在挫折教育这堂人生大课面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让孩子们明白并勇于接受自己的平凡和不完美。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积极提供情感陪伴,确保亲子关系和谐,让家庭成为孩子面对挫折时的避风港和加油站。学校可以在新生入学、重大考试前后等挫折高发时段,开展挫折教育主题班会和主题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应对挫折的预案和资源,帮助他们做好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