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金种子”,是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在商酒务镇,重视培育乡土人才、引乡贤回家、搭建乡土人才干事创业平台,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越来越多的“田秀才”“土专家”“新农人”等乡土人才破“土”而出,走到台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支撑,释放乡村振兴强大“发展能量”。在日前表彰的“宝丰县第一批十大乡土人才”中,商酒务镇的“姜大王”李伟旗、“梨大王”赵金亮、“土专家”赵振强榜上有名。
“姜大王”带领父老乡亲发“姜”财
这几天,最让村民们津津乐道的事,当属“姜大王”晒姜。“你这个姜瓣不能掰的太小,将来育苗入土后不利于姜苗初期的养分回流,应该保持在50-75克之间。”3月3日,商酒务镇张庄村的晒场上,衣着朴素的“姜大王”双手沾满了泥巴,正手把手给群众讲授生姜分瓣晾晒的注意事项。放眼望去,晒场上一排排码放整齐的生姜沐浴着春风在暖阳下油光发亮。
“气候不等人,得趁天儿抓紧时间把姜种晾晒完后送进咱的育苗室。”说话的人正是平顶山益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伟旗。在上个月“宝丰县第一批十大乡土人才”表彰大会上,他是商酒务镇三名受到表彰的乡土人才之一。走上领奖台的那一刻,李伟旗高兴得合不拢嘴,这项荣誉不仅意味着“一村一品”的生姜名片正越擦越亮,更让他成为了大家公认的种姜能手。
李伟旗是土生土长的张庄村人。从80年代开始,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的他就开始外出闯荡,摆地摊、做销售、卖服装、搞建材、开饭店……一路走来,积累了一定财富,攒下了不少经验。2014年,李伟旗回到家乡开始创业,流转了近600亩土地开始搞农业种植,起初主要种植传统农作物,后来,他尝试发展种植石榴、梨树、柿子树等林果,以及桔梗、白芷等中草药,但由于缺乏专业技术,经济效益不明显。为了解决技术难题,李伟旗成立了种植合作社,一边邀请农技专家指导,一边赴郑州、开封、山东等地学习种植技术,同时,依托县、镇行业部门的就业创业培训,一点点学到了专业技术。
2016年,李伟旗扩大了种植规模,调整了种植品种,实现了血桃、油桃等规模种植。同时采取“公司+集体经济+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吸纳了当地70余名群众务工。看到初步经济效益的他于2020年引进生姜种植200亩,并喜获丰收,亩产达到近1.5万斤,产值上千万,用工高峰期时,本村及周边群众100余人在基地务工,吸引周边县、市、区及兄弟乡镇争相前来洽谈合作和学习经验。
“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自己富起来的同时,也让父老乡亲都跟着我一起发‘姜’财。”李伟旗幸福地说,预计2021年生姜种植面积达到400亩。
“梨大王”虎狼爬岭上种出“金果子”
3月1日,在位于商酒务镇韩庄村的欣荣种植专合作社千亩梨园,群众正在为梨树喷洒石硫合剂防治病虫害,技术人员正在为梨树修剪树杈……
“今年天气转暖早,你看这秋月梨树花骨朵都鼓出来了,估计20天左右就开花了,今年我们准备策划举办个‘梨花节’,到时候这千亩梨花绽放,雪白一片,景色很美,游客可环线观赏。” 该合作社负责人、我县第一批十大乡土人才之一的赵金亮说。
商酒务镇自开展“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以来,如何让这贫瘠的虎狼爬岭“汤金流银”,商酒务镇一班人绞尽了脑汁,他们多次外出考察并邀请农科院专家分析研判,发现这里的土壤富含硒元素,且地下水丰富,非常适合种植果树。而“煤老板”赵金亮正处于转型期,出身农村的他对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看着闲置的土地,出于群众热盼,他下定决心转型搞农业种植。
2014年冬季,44岁的赵金亮毅然投资150余万,流转韩庄村300余亩土地,开始了他的转型之路。
不懂技术咋办?赵金亮走进了“学堂”,“啃”起了书本;啥品种适合当地种植?他又跑遍了山东、河北等省份考察。通过尝试,秋月、圆黄两个梨品种非常适合虎狼爬岭的土质,口感比原产地还要好。
几年的付出,赵金亮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他种植的“虎狼爬岭”牌秋月梨声名鹊起,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获得“绿色食品A级产品”、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平顶山市创业创新大赛二等奖,荣获第二十届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等诸多“名头”,实现了每亩利润近万元的目标。
“俺这‘虎狼爬岭’秋月梨可是抢手的‘金疙瘩’啊!每年果子刚结出来就被湖南、河北等地的客商预定走啦!”赵金亮自豪地说。
如今,赵金亮转型成功不忘乡邻,合作社提供长期务工岗位40多个,农忙时节要用将近200人,并辐射带动了全县5个乡镇48家种植户,发展秋月梨种植2100亩。
“县里和镇里对秋月梨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积极为合作社解决发展中的难题,铺设了道路、修建了大型冷库,我对秋月梨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打造万亩虎狼爬岭梨基地,带动‘包装、冷藏、深加工、采摘、农业观光’等相关产业发展的目标指日可待。”赵金亮信心百倍地说。
“农民娃”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多年前,正是这首悠扬的歌曲激励着这个高考落榜的汉子走上了种粮之路,他用勤劳善良、对土地的炙热,在田间地头干出了一番事业,他就是刚刚荣获我县第一批“十大乡土人才”称号的商酒务镇赵官营一村村民赵振强。
那年高考落榜之后,赵振强先后干过种子技术员、种子公司经理等工作。为了钻研业务,他自学了种子技术员考试的所有课程,啃下了这个技术领域的硬骨头。2013年,他放弃种子公司经理的职务回到家乡,成立了宝丰万家丰专业合作社,提供以粮食种植、种子代培代繁和实验研发,以及先进农资农技推广为主的技术和信息服务,在家乡开启了合作种植的道路。
“我们村哪块地赖,没有人要,我就把它租过来自己种,我培育的种子不仅能在这赖地上生长,还能翻倍增收。群众看到我种的地收成高,都逐渐开始跟着我干。”从起初流转几十亩地发展种植的同时,赵振强的合作社也集合了十几名专业技术人才。有了人才支撑,他开始大面积种植农作物,目前发展到千余亩,专注于粮食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辛苦的付出和坚持。提起创业的不易,赵振强双眼湿润起来,“2015年时,经历一场大旱,光浇地一项就投入了200多万。当时我是咬着牙淌着泪坚持了下来。”办法总比困难多,现在的赵振强是胸有成竹,每一季度准备种什么,怎么种,收入之后怎么售,他都有自己的一套产业链,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修己达人,与邻共荣,是赵振强的人生追求。“我是穷人家的孩子,更能理解群众的不易。”农忙的时候,赵振强的合作社需要100多名劳务人员,全部都是周边村的贫困户。在他的带动下,贫困群众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赵振强的合作社也先后获得“发展现代化农业先进单位”“优秀新型经营主体”“三农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农技推广科技示范主体”等荣誉。赵振强从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接下来,我将在科技农业的潮流中遨游,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开启石磨特产、无害化农产品等特色农业,让特色农产品走向直销,带动更多农民致富。”赵振强的梦想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放飞……
编后:俗话说,“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相一良马而万马奔腾。”从在外拼搏到回乡创业,从传统耕作到新技术种植,从各自为战到合作共赢,商酒务镇充分激发乡土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通过引导扶持、重视鼓励,让乡土人才快速成长起来,真正实现“培育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办起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在乡土人才“领头雁”的带动下,打造乡村振兴“金招牌”,凝聚起乡土人才强大合力,商酒务镇乡村振兴的道路正越走越宽。
统筹 杨国栋
文字/摄影 范淑娟 李红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