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艺·副刊总第3814期 >2021-03-29编印

丝丝甜甜红薯情
刊发日期:2021-03-29 作者: ◎张亚旭  语音阅读:

4-3-29--01.jpg

  农历大年二十九,暖阳如春。下午,我接到了荣姐打来的电话。荣姐说她现在在赵沟村,要带点红薯给我送过来,让我在单位等她。在劝说无效之后,我只好叮嘱她骑车慢行,路上注意安全。

  荣姐是我的贫困户王大爷家的女儿,虽然早已出嫁在外,但她总是隔三差五回到赵沟村的娘家看望父母。到了焦麦炸豆季节,更是要回去住上几天,帮助完成各种农忙。因为相对年轻,又有文化,所以关于扶贫上的事情我总是和她联系,她也是能够说清楚扶贫政策的“明白人”。

  赵沟村位于观音堂林站的尖山坡脚下,距县城近30公里。这几年,在全县精准扶贫整体推进的背景下,经过县、林站、县总工会的共同努力,包括王大爷在内的64户155名贫困群众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收入有了大幅提高,已经于2020年底实现了全部脱贫。

  王大爷今年88岁,双耳听力障碍多年,老伴与他同龄。2017年初,根据单位安排,我成了王大爷家的扶贫责任人,如水滴入海一般光荣地投入到这一伟大工程之中,见证了新时代的历史壮举。

  王大爷上了年纪,行动不便,却保持着庄稼人特有的勤劳。距他家不远处的山脚下,有一块儿8分左右的荒地,土质贫瘠,土壤里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块儿,他就一块一块儿地把石头挑捡出来堆砌在田间地头,边儿是边儿、面儿是面儿,摆放的整齐规矩。经过多次深耕施肥,几年下来,硬是把荒地变成了良田。

  第一次与王大爷见面,就是在这块儿田地。当时他和大娘正在插种红薯秧苗,看着他俩步履蹒跚、行动不便,我就主动承担起浇水的任务,在挖好的红薯坑里把水浇足,最终一起把剩下的地块儿全部种完。看着小幼苗在黄土地上冒着青绿,透着顽强,感觉自己心里也充满了力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天变冷了,红薯也成熟了。我就和大爷家的亲戚一起过去帮忙。一排排红薯秧像一条条小青龙严严实实地覆盖在土垄上面,薯叶相互交织。扒开藤秧轻轻往下挖,就可以看到几个胖嘟嘟的红薯依偎在一起,你挤我扛像一群贪睡的小娃娃依偎在大地母亲的怀抱,还真不忍心把他们分开。

  刨红薯讲究巧劲儿。有的红薯扎根较深,如果不小心把它挖断就可惜了。不过也不要紧,反正在收获的过程中,是要吃掉几个一饱口福的。红心红薯脆甜,只须轻轻咬上一口,“咔嚓“一声,丝丝清香带着泥土的芬芳立即就沁入心脾。

  红薯收完了,一般来说都会把好一些的放进地窖贮藏起来,稍次一些的留在外面蒸煮食用,至于个头既小根须还多且生长怪异的,就直接煮熟扔给家里养的猪和狗了,在农村,这些农作物是不会浪费的,每一样都有它的用处,也算是物尽其才吧。

  寒来暑往,秋去春回。根据时令变化,王大爷现在不但栽种红薯,而且又种了萝卜、辣椒、玉米等一些作物,它们在这块儿土地上顽强地扎根、生长、成熟。这几年,各项帮扶举措如同阳光雨露滋润着每一名贫困群众,光伏扶贫、到户增收、金融扶贫等一项又一项为贫困户脱贫摘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王大爷家也不列外,在享受普惠政策之外,他还被纳入B级低保,每个月都增加了固定收入;厨房、厕所经过改造既卫生又方便;屋里屋外也被整修的干净整洁,户容户貌有了明显改善;家里不但接通了自来水,连门前的泥泞小路都变成了宽敞整洁的砖铺路,彻底解决了吃水难、出门难的问题。

  大爷听力不好,也不习惯与人交流,每一次见到我,就是热情地拉着我的手迎进屋里问我冷不冷热不热吃饭了没有。遇到饭点,大娘就赶紧做饭,非让吃了饭再走。红薯熟了,他们就挑一些个大体长的给我,柿子红了,就把好看的放起来,还有花生、玉米、倭瓜,只要是自己种的,都要给我留下一些。庄稼人的朴实和真诚时常让我深深地感动着!大娘患有老年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我就买了药给她送去,有时候还买了馒头、肉、蛋、水果等,也曾把自己不穿了的衣服拿过去给大爷穿。逢年过节,单位还组织统一看望,给贫困户送去生活物品,真情扶贫犹如春风化雨温暖了人心,升华了情感……

  荣姐把红薯送到的时候,天都快要黑了。我向她道了感谢,把准备的一点年货偷偷放在她的车篓里,看着她离去消失在人群。

  立春已过,夜风吹来已经不再寒冷。红薯上还沾着泥土,散发的清香依然是那么的熟悉、丝丝甜甜沁人心脾。广播里传来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对“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的诠释,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小康也在中华大地磅礴展开。

  赵沟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