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父城·故事总第3818期 >2021-04-02编印

军民共建鱼水情
刊发日期:2021-04-02 作者:  语音阅读:

  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总部在宝丰驻扎期间,诸位首长在北张庄、柳林、商酒务等村居住,还在大白庄办起中原大学,这些都给当地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演了一幕幕军爱民、民拥军、军民水乳交融的动人情景,军队与百姓结下的深厚情谊说不完,道不尽,一时传为美谈。

董上士舍己救人

  1948年,在中原军区司令部驻地北张庄村,部队有一位炊事班班长大家很熟悉,叫他董上士,年纪在21岁左右,是河北人。有一天,天气闷热,而部队伙房急需烧火燃煤,村里派村民王闯、李新志和徐小勇三人,在董上士的带领下,跟着三辆牛车,去大营娘娘山一带拉煤。当天上午,在拉煤归来的途中,牛车顺宝丰至大营的大路行至段寨村东的石河滩里时,突然间,干涸的河道爆发了山洪,水势很猛。有人劝董上士等河水下下再过河,董上士说中午伙房急着用煤,需要尽快把煤拉回去。于是,三辆牛车依次过河,前两辆并没费事就过去了。当最后一辆牛车车尾还在河中心时,上游忽地打过一个浪头,有一人多高,患有轻微偏瘫的徐小勇,本来走路速度不快,遇到障碍行走更艰难,他在车尾推车时,大浪一下子就把他冲向下游。已到岸边的董上士见状,连衣服都没来得及脱纵身跳进激流中。他凫水向徐小勇冲去,就在他伸手拉徐小勇的那一刻,又一个浪滔滚来,两个人被卷入旋涡,站岸边的人大喊大叫,附近群众顺河寻找,试图救人,但走了很远也没能发现两人。

  当天下午,部队派出多路人骑马沿河寻找,最后在5千米外的土桥铺村河道岔口处发现了董上士的尸体,在姚店铺村更宽些的河道里发现了徐小勇的尸体。部队将董上士的尸体运回皂角树村,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将其埋葬在当地。此后,村党支部和村民每年清明节都要组织学生给英雄扫墓,王闯、李新志还多次被邀请到中小学,给孩子们讲述董上士救人的事迹。多年后,在村党支部和村民们的帮助下,董上士的父亲和哥哥将英雄的尸骨运回河北老家,进行了安葬。

刘伯承司令员的茶壶

  1948年,中原军区司令部驻扎在北张庄村和柳林村,刘伯承司令员住在北张庄村杨济武老宅的中排(三进房子)的北屋里,首长为解放事业日夜操劳,有时早起晚睡甚至昼夜不眠,常以烟、茶为伴,刘伯承司令员身边有件宝物,就是一只口杯壶,代替茶杯使用。

  说它是宝壶,名不虚传,这只壶是棕红色异型转色壶,做工精湛,小巧玲珑,壶上边雕琢有三条栩栩如生的龙,壶盖上雕刻的是一条盘龙,另两条龙分布在壶嘴两边,倒茶的壶嘴为二龙戏珠,壶水满时,壶盖上的盘龙嘴含水珠,晶莹欲滴。壶内有一茶山,茶山需要经常培养,待茶喝淡后,倒出壶中的茶和茶叶,涮洗干净,抓些茶叶放入壶中,起到保养茶山的作用。茶山有鉴别有毒物质的功能。村民黄某不知得了什么病,刘伯承司令员让勤务员倒些壶中的水,竟然病就好了。

  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离开北张庄村时,整理行装的勤务员把这只壶忘在了村民李玉花家,也就是刘伯承经常喝茶的小桌上。部队离去后,李玉花看到小桌上有个茶壶,造型奇特,知道是部队留下的,但部队已开走,去了哪里,她也不知道,就暂时收藏起来了。

  一个多月后,部队派几位连、排干部到村上召开群众会,讲一些军爱民、民拥军的事儿,却没说明为了啥。正巧李玉花没有在家,茶壶就没能上缴上去。1958年,国家军事博物馆派人到村里了解茶壶下落,李玉花听说后,才知道那是首长用过的茶壶,赶紧取出茶壶,交给博物馆的人员,悬了多年的心才放下来。     来源:《宝丰县革命老区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