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李达参谋长在宝丰亲切接见华野慰问团
新华社中原总分社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中原局为开展中原各解放区的宣传和中原野战军的军事报道工作,于1948年7月1日在宝丰县赵官营村的中共中央中原局驻地成立的。10月,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开始,新华社中原总分社先后迁至禹县(今禹州市)、郑州。
成立新华社中原总分社是革命战争的需要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后和挺进中原的陈(赓)谢(富治)集团、陈(毅)粟(裕)大军在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密切协同,机动歼敌,逐鹿中原。至年底初步完成了在中原的战略展开,开辟了广大的中原解放区,并站稳了脚根。
1947年8月5日,刘邓在鲁西南战役后准备挺进大别山前,将随军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新华社前线记者团扩建为新华社刘邓大军的前线分社(又称新华社鄂豫皖野战分社),社长李普,副社长谢文耀。记者有张柯岗、王匡、曾克(女)、张铁夫等13人。电台台长李佩光、报务主任乔树植、报务员朱华甫、机要译电员郝名唐以及摇机员、警卫员、通讯员共27人。分社除正副社长和王匡、张铁夫、黎辛、张柯岗、曾克、闫乃一随野战军直属机关行动外,其他记者都分别下到各自负责的纵队进行采访。
1948年1月,新华社刘邓大军的前线分社又改组为新华社中原野战分社,社长由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长陈斐琴兼任,李普任副社长。
1948年2月,刘邓大军主力转出大别山,4月中旬挺进豫西,与陈谢集团和华野陈(士榘)唐(亮)兵团会合,由刘邓统一指挥,开展宽大机动作战。4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中原局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迁驻豫西宝丰县。
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扩大作战规模,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于1948年5月9日作出决定:加强中原局,重建中原军区,除华中解放区现辖境地外,凡陇海线以南,长江以北,直至川陕边区,均属中原解放区。中原局以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分别任第一、二、三书记。同时建立中原军区,把挺进中原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改名为中原野战军。下辖第一、二、三、四、六、九、十、十一纵队和第三十八军。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唐(亮)兵团(辖第三、八、十纵队)暂归中原野战军指挥。刘伯承任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陈毅为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李先念为第二副司令员。后任命邓子恢为副政治委员,张际春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加强和中原军区的建立,加强了对中原各战略区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标志着中原逐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48年5月26日,根据中央关于相对稳定指挥机关驻地,以利于统一指挥中野和华野在中原协同作战的意图,经过慎重选址,刘邓率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直属机关分别移驻宝丰县商酒务镇的赵官营、北张庄、何庄等村。中原局的组织部、宣传部和城市工作部也驻赵官营村。
宝丰位于汝河流域、洛(阳)叶(县)公路过境,可与陇海、平汉两条铁路相通,西北达洛阳、西南通宛(南阳)、襄(阳)。是国民党胡宗南、白崇禧、顾祝同等部的结合部,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弱点。又有伏牛山、嵩山作屏障,地势比较平坦,是伏牛山向黄淮平原过渡地带,利于部队宽大机动作战。并且洛阳于1948年4月5日二次解放,离太岳、太行两个解放区比较近,易于通过洛阳运送物资、兵员和地方干部,是华北老区与中原新区的纽带。宝丰于1947年解放,人民政权迅速建立和巩固,曾是中共豫陕鄂五地委的驻地,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后防,是理想的政治、军事指挥机关所在地。
经过几个月的作战,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统帅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连续部署并指挥了洛阳、宛西、宛东、开封、睢杞、襄樊等战役,消灭国民党正规军近19万人,解放县城100余座,初步形成了地跨鄂、豫、皖、苏、陕五省的中原解放区。中原局的领导加强后,领导中原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和以“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整党整军运动。与此同时,还开展了以建立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工商业、加强财经工作、建设地方武装、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为主要内容的解放区建设工作。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原大区一级的新闻舆论机构建立已迫在眉睫,1948年7月1日,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在其驻地———宝丰县赵官营村,以新华社中原野战军分社、华东新闻大队和新华总社派来的电务人员为基础成立新华社中原总分社。社长由中共中央中原局宣传部副部长陈克寒兼任,副社长谢冰岩。中原总分社下辖:豫西、陕南、江汉、桐柏、鄂豫、豫皖苏、皖西7个分社和1个野战军分社。
新华社中原总分社革命队伍不断壮大
新华社中原总分社刚成立时规模较小,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编辑部主要有李普、张铁夫、黎辛、闫乃一等人;采编业务人员特别缺乏。
当时,新华社的通讯报道主要是靠翻译密码和电台收发报来完成的。为了加强新华社中原总分社的机要工作,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领导经研究把中原军区机要处胡健民等5名机要人员调入总分社,成立了机要科。1948年7月底,从华东支援中原的新闻大队大队长谢冰岩和陈笑雨带着总社调给中原总分社的报务、译电人员和华东新闻大队的队伍到达赵官营村,使新华社中原总分社的革命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
总分社内设秘书科、人事科、编辑部、采访部、机要译电科和电务科。秘书科科长曹建国,人事科科长黄吉。编辑部主任陈笑雨,下设军事组、解放区组、蒋管区组、广播组(负责广播电台的口语广播稿)、资料组。采访部主任李普,副主任张铁夫。采访部除少数机动记者外,主要依靠下属7个分社和野战军分社进行报道。机要译电科科长刘铁军、副科长王树和,下辖3个密码股和1个明码股。3个密码股的股长分别是郝名唐、李荣江和程远凯,负责同总社和下属7个分社及野战军分社的密码收发报。还有1个明码股,股长刘金兰,负责收译总社的大广播。机要科有机要员31人。电务科科长熊景钊是一位老红军干部,不久调入中央广播事业局工作,由乔树植接任电务科长。电务科下设5个电台,台长分别是乔树植、李佩光、张国典、宋双军和一个姓黄的同志,报务员有20余人。
同时,中原局宣传部派原新闻大队政委岳明和副大队长于大申带领一批干部到鲁山去充实加强《豫西日报》,派张铁夫去豫西分社,不久,张铁夫回总分社担任采访部副主任职务。此外、还派干部去《新洛阳报》。原新闻大队副大队长华青禾被派去筹建中原新华书店。
新华社中原总分社成立后增进了各解放区、各野战军与中原局、中原军区同中央的联系,推进了中原解放战争的进程,传达贯彻了中央指示,鼓舞了全体指战员和民众士气,把落实新区政策情况和战地新闻及时发到总社及解放区的新闻媒体,扩大了宣传范围、引导了舆论方向。1948年6月29日,河南大学教授及开封大批学生到解放区后,中原总分社及时把情况发到总社,新华通讯社和《人民日报》作了多次报道。1948年7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开封千余学生到解放区参加工作的消息,另发消息(新华社开封前线7日电)一条,标题是:《河大教授及开封文化界名流嵇文甫等参加解放区工作》;7月16日《人民日报》二版又发消息(新华社中原14日电)一条,题目是:《嵇文甫等抵豫西》。对刘伯承等领导接见嵇文甫、王毅斋等四位代表一事,7月2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作了报道,题目是:《刘邓陈三将军设宴欢迎嵇文甫等一行》;10月12日和20日新华社中原总分社先后在《豫西日报》上发表社论《贯彻剿匪 安定民生》、《恢复与发展中原国民教育》,为巩固和发展中原解放区指明了正确方向。
军事报道是新华社解放战争时期新闻报道的重点。为迅速、准确、深入报道人民战争与人民军队,反映部队战斗、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的情况和经验,新华社中原总分社还向所辖分社转发了新华总社在战争中就军事报道发来的《对开封战役报道的意见》、《关于济南解放后的报道提示》、《迅速报道济南战役中我军的神速进展》、《改进军事报道与加强对敌斗争的指示》、《把淮海战役伟大歼灭战报道好》等大量业务函电,及时提出具体要求,通报稿件采用情况,指出其中的不足和改进之处,为改进和加强军事报道提供了有效的业务指导。总分社还及时转发各地分社和记者活动的经验,加强对战役报道的总结分析,使新华社中原总分社的军事报道逐步完善。
1948年7月27日《东北日报》转发了新华社中原22日电,介绍郑州的工商业情况,题目是:《郑州蒋匪苛政暴敛 商民纷纷逃来我区》。10月22日,郑州解放后,10月25日《新洛阳报》在头版用了新华社前线23日电,题目是:《郑州介绍》。《东北日报》也于10月25日转发了新华社郑州前线22日急电,题目是:《刘邓大军解放郑州/守敌逃窜正被我包围歼击中》。
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高度重视新华社中原总分社的工作
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的领导十分重视新闻工作,经常提出宣传方针和政策,找记者谈话和审阅重要稿件,并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记者齐语写过一篇题为《刘伯承将军谈采访和写作》的文章,是根据刘伯承与记者的谈话整理而成的,内容有“笔锋常带感情”、“新闻通讯要简练短小,写一个问题”、“要学习军事常识”、“取材求精,构思求密”等,对采编工作很有启发。邓小平政委还曾口授新闻稿,记者整理后,加上新华社的电头,发回总社,新华总社很快就把此新闻稿用电讯发出。陈毅副司令员还告诫记者,要深入连队,了解连队生活,体会战士的思想感情,发掘千百万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报道出一些英雄人物和工作经验来。他号召记者向战争学习,以便使报道主动适应军事要求。这些都使记者深受教育,获益匪浅。
1948年8月26日,为了培养当时急需的新闻干部队伍,新华社中原总分社还在中原局创办的中原大学内设了一个新闻系,驻宝丰县肖旗乡解庄村。系主任由陈克寒兼任,副主任由谢冰岩兼任,教务主任江涛,教育科长王沂文,秘书科长张献庆,副科长石文英。当时专职教师只有刘国明教授一人,主要教学任务分别由中原局宣传部和新华社中原总分社的负责同志来担任。主要课程有时事政治和新闻业务知识两门。据原新华社中原总分社副社长谢冰岩回忆:当时,为了接近师资,便于领导,中原大学新闻系常随新华社中原总分社行动。新闻系实际是短期的专业培训班。第一期共招收学员62人,主要来源于山东南下干部中原支队新闻大队第一、二中队的成员,本地高中学生和少数平津南来的大学生。学期3个月,自9月到11月为第一期,按期结业。除少数毕业学员留系里工作外,大部分都分配到新华社中原总分社和《中原日报》以及郑州、开封、洛阳等城市的新闻单位工作。考取新闻班的冯健、赵中、崔葆章等后来都成为新华总社的领导和高级记者。当时的新闻系研究生班为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培养了大批的新闻干部。
1948年10月,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开始后,新华社中原总分社由宝丰县赵官营村迁至禹县(今禹州市)。新华社中原总分社派出1部电台和几名报务员、4名机要员成立了第二野战军分社。当时野战军分社社长是缪海棱,淮海战役后,野战军分社随二野解放大西南、进军大西南。
10月22日,郑州解放,11月,中原局宣传部以冀南日报社南下的莫循等干部为基础,在郑州筹备出版中原局机关报《中原日报》。12月,新华社中原总分社移入郑州市。当时,总分社编辑部与《中原日报》编辑部驻郑州的美浮楼,总分社机要科等部门驻郑州日本领事馆。同月,《中原日报》在郑州创刊,社长、总编辑由陈克寒兼任,副总编辑为莫循。12月22日,中央调陈克寒回新华总社工作,由熊复任中原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原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原总分社社长和中原大学新闻系主任。
1949年5月,武汉解放。下旬,新华社中原总分社迁往武汉改为华中总分社,由熊复任社长,陈笑雨任副社长。新中国成立后,陈克寒历任新华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等职务。熊复也曾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红旗》杂志总编辑等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中原总分社围绕战局发展播发了大量军事和新解放区的报道,真实、充分地反映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历程,记录了人民英雄可歌可泣的战斗业绩和祖国解放的不朽历史。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新华社中原总分社前线的不少同志为人民的新闻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光辉事迹将永载史册。 (作者系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