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乡村振兴总第3853期 >2021-05-26编印

村子变美了 城里的闺女想回娘家住
刊发日期:2021-05-26 作者:  语音阅读:

2345截图20210525190929.jpg

  “妈,村上现在变这么美,我也不想住城里了,能不能在家给俺腾间房子,让俺也回来住?”看着老家门前的小桥流水,满目苍翠,5月21日,在县住建局工作的胡春燕给母亲打趣说。

  “你这闺女,忘了当初不让妈回来的事了!”母亲笑着说。

  胡春燕是家里的老大,四年前,刚刚做完一场肿瘤手术的母亲被她接到自己县城的家里疗养。“母亲几年前刚做过心脏手术,现在又做了这么大的手术,两个妹妹在外地工作,弟弟还没成家,我是老大,必须把母亲留在身边尽孝心。”

  可是,让胡春燕想不到的是,还没住够一个月,老人就坚持要回老家。胡春燕不想让母亲回家是有原因的:老家门前是一个大垃圾堆,一年四季臭气扑鼻;房子左侧是一个污水坑,天热时蚊子嗡嗡乱飞;村上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下一点雨污水四溢……更关键的是,母亲手术后还需要定期检查,在乡下就医很不方便。

  拗不过脾气倔强的母亲,她最后还是含着泪同意弟弟把老人接了回去。好长一段时间,她想起来这件事,心里都是一阵阵的刺痛。一有空,她都要赶回去陪陪母亲,缓解一下心里的“歉疚”。

  然而,让胡春燕欣喜的是,在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春风中,老家正在一天天地发生着喜人的变化:我县以健康主题公园为依托,精心打造“森林朱洼”,现在,成堆的垃圾清走了,代之的是一个宽敞的游园广场,种上了月季、桂花,安装了健身器材;臭水塘变成了荷花池,游鱼在清澈的水里游来游去;过去泥泞不堪的小路修成了平坦的柏油路,通上了公交车;道路两侧樱花、石楠静静伫立,相映成趣。

  过去这个不走眼的小村,现在已经是“国家级森林乡村”,全村森林覆盖率高达50%,成了远近闻名的“天然氧吧”。“乡村和城市越来越像了!”她说。

  而更让胡春燕高兴的是,村上还建起了标准化卫生室,实行了家庭医生签约,做心电图、彩超,检查结果可以实时上传到上级医院;乡卫生院建起了远程诊疗中心,遇到疑难问题,可以与省市专家面对面开展在线会诊。特别是今年,县里又出台了高血压、糖尿病基础用药全报销和大病外聘专家费用全报销两项惠民政策,让更多的群众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重病有保障”的“健康梦”。

  “现在,母亲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不但自己能照顾自己,还能帮助弟弟带孩子、做家务,我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当天,陪着母亲检查的胡春燕高兴地说。

  近年来,我县依托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坚持规划引领、城乡贯通、民生先行、产城融合的总体思路,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通过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带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县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仅去年,全县天然气管网覆盖11个乡镇,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2.8万余户,新改建农村公路87.6公里,累计开通城乡公交线路38条,旅游线路5条,成功创建省级绿色交通试点县……如今,在父城大地上,越来越多的农村开始变得像城市一样。

  傍晚,当胡春燕依依不舍地告别母亲回城时,晚霞铺满了天空,不知名的小鸟在叽叽喳喳地叫着,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从当初的焦灼、牵挂到现在的安心,她说,她觉得扑面而来的不是花香,那是“幸福的味道”、“小康的味道”。  (李修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