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父城·故事总第3961期 >2021-11-03编印

改革开放时期我县投资建设展新颜
刊发日期:2021-11-03 作者:  语音阅读:

3-11-2-2.jpg

提档升级后的县城环城北路

改革开放34年间,我县抢抓发展机遇,顺应时代需求,以“项目建设”促经济社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人民物质生活明显改善,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固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34年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投资规模成倍增长,投资增速不断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268万元发展到2012年的178.9亿元,增长6675.4倍,年均递增27.8%。尤其是“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县深入贯彻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千方百计扩大投入,投资步伐明显加快,分别增长25.1%和6.6%,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持续增强

改革开放34年间,全县通过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强化项目建设措施,以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投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统计数据表明,改革开放34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7.8%,高出GDP平均增幅15个百分点。

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更趋明显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

改革开放34年间,全县进一步加大非公有经济投资力度,敞开了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的领域,鼓励非公有制经济采用各种投资方式参与全县的经济建设。同时对个体及私营企业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资金协调、法律保护等各个环节上提供全方位服务,促使其快速健康发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年下降,其他企业占比逐年增加。

基础设施投入得到不断加强

34年来,全县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三化”进程中,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一大批涉及到基础设施的项目相继开工兴建并投入运营。

1978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仅123公里。2012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681.7公里,实现县乡通油路、乡乡通公路、村村基本通公路的目标,以县中心城区、以郑石、洛平漯高速、国道G207、省道S231、S236、S241、S329为主轴,以县、乡公路为辅助,村公路不断延伸和发展,初步形成连接城乡、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城市基础设施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指导思想,运用经营城市理念,完成了玉带河和净肠河的治理,文笔山、生态园和新世纪广场的建设;龙兴路北延、中兴路北延、永明路南延、为民路南北延伸、兴宝路西段及兴华路改建、平宝路扩宽改造、西环路改建、东二环的建设、豫02线改造、平西快速通道和皮庄高速入城口建设、人民路改造、迎宾大道罩油改造、香山输变电项目、县污水处理二期建设、文化中心、县人民医院综合楼建设、平煤集团棚户区改造工程等市政基础设施,并实施了主次干道净化、人行道彩化、城区绿化沿街美化、主要入城口改造等工程,城市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健全。城区初步形成八纵六横的交通网络,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县城达到了“通、透、绿、亮、美、平”,成为一座“天蓝地绿、水清路平、景美物新”,适宜人居的城市。

投资占比增大进程加快

改革开放时期,全县投入到第二产业的投资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52.3%。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为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给我县工业建设带来旺盛活力和勃勃生机,开创了我县工业发展的新时代。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改善了我县的工业结构,形成了以煤炭、水泥、酒、醋、紫砂陶、碳素、葡萄糖、烤烟、高级瓷砖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生产体系,建成了几个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中型骨干企业,为我县工业转型和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全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2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806元,是1978年的200倍,年均增长18.6%;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978年的65元提高到9023元,提高了137.8倍,年均增长16.2%。

改革开放34年投资的快速增长,为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了后劲,也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