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公鸡……说着说着就到了小年。
腊月二十三指小年夜,中国传统节日,即传统的祭祀灶君日。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祭灶在我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街上的年味渐渐浓了。从大包小囊、行色匆匆的路人脸上来看,年已经近了。
仿佛空谷足音,聆听着年的脚步声,细细品味着刺骨的寒风,仰望着惨淡如血的夕阳,遥望着远处光秃秃的树林,不由得想起了孩提时代的年了。
“年”是什么?
年就是小伙伴手中的炮仗。那时候,买一挂小鞭炮,不舍得一下子点燃,愣是把一整挂小鞭炮一个一个拆下来,十分珍惜地放在口袋里,一次掏出来一只小鞭炮,用麻杆或香火点燃,并高高地把小炮仗抛向天空,但等着那脆生生的一声炸响,空气中立刻弥漫着火药的香味,随即是小伙伴手舞足蹈的一阵狂欢……
年是煮肉汤糟萝卜菜泛出的阵阵醇香。那年头,吃肉是奢侈品,总共一年下来也吃不上几次肉,平日里有婚丧嫁娶待客宴席上打下来的揽锅菜,能吃上一碗,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所以,大家都把能吃上肉的希望寄托在过年了,就一个劲地拜指头算日子,等啊等,盼啊盼,就是等到过年时能吃上一顿猪肉炖粉条加酥肉丸子炸豆腐。到了腊月二十八九的时候,家家户户过油锅炸丸子、猪肉的香味就从麦草屋的茅舍中飘出来。在风中飘来飘去,走走停停,让人们味蕾大开,充满憧憬和无限的期待……
年是等了一年的白面馒头。那年节,人们见面打招呼就是“吃了没有?喝了没有?”那种吃不饱饭的尴尬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要是能吃上一个白面馒头,一定会让你回味好多天的。进入了腊月,家家户户开始排队蒸馍,因为一道街有蒸笼的户很少,大家要轮换借蒸笼蒸馍。蒸的馍以红薯面为主,主要是自家人吃;蒸出来的很少的白面馒头,要招待客人。说实话,能闻闻白面馒头散发出的麦香味,已经很满足了……
年是一身花衣裳。在穿黑白蓝的年代里,人们衣衫褴褛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平时,衣服上掉的饭渣将衣服涂抹得活像是古代的盔甲,乍一看,明明晃晃,闪闪发光,就这样走亲访友也已经是见怪不怪了。最难得的是,过年了,要换上一身新衣服,能穿上新衣服一般是小孩们的特权,大人们基本上是旧衣服洗洗涮涮就行了……
现在的年是什么?
朋友,现在的年是什么啊? (作者单位:宝丰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