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性传承人潘运明在宝丰县商酒务镇皂角树村小学,为孩子们讲白朗起义的故事。 资料照片
2015年9月,白朗起义传说列入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是“民间文学”,编号“II-9”。
作为一位民间英雄,白朗的传说在宝丰民间广为流传,它反映了豫西底层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浩然之气,展示的是一幅民国年间中原英雄辈出的画卷。百余年来,白朗起义以故事、歌谣、隐语等多种形态呈现,以“莲花落”、说书、戏曲段子为常见,早已渗透到人们的言行里,其精神核心正是被中国人视为最高道德理想和精神情感的“义”字,这种大义大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丰富了民国社会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
白朗字明心,宝丰县张八桥镇大刘村人,汉族,1873年生。1910年,豫西遭受灾荒,阶级矛盾激化,民变四起。白朗被地主诬陷入狱,几经波折,走投无路,拉起杆子,响应武昌起义,占据姚店铺,打开刘集,开仓放粮,设伏交马岭,劫击贪官。1913年,白朗与牛天祥、秦椒红南下,进入母猪峡活动。与革命党的反袁力量汇合,攻开新安店、光州,以“中原抚汉讨袁军”的名义发布文告。“二次革命”失败,白朗跳出包围,攻占老河口,得到孙中山、黄兴等人的支持,人数达到3万多人。在革命党人的指导下,义军先后攻克荆紫关、商南县、乾县、凤翔、天水、洮州等,因种种原因,义军入川不成,只得东归,冲破千难万险,回到宝丰。1914年7月,各路剿军云集豫西,总统府悬赏10万元捉拿白朗。困守虎狼爬岭的义军弹尽粮绝,白朗中流弹而死,终年41岁。
白朗起义动摇了袁世凯的统治基础,客观上支持了南方的反袁斗争。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义革命过渡时期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式农民战争转化时期的一次农民革命战争。被写入《河南历史知识》一书,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起义,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