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朱宗义,以及文化馆曲艺传习所优秀学员赵桂枝等参加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优秀曲艺节目展演。资料图片
2021年7月,宝丰县的河南坠子列入第五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类别是“曲艺”,编号“VI-2”。
流传于宝丰县的河南坠子主要是西路河南坠子(以下简称“西路坠子”),又称中路坠子、上路坠子。在宝丰县以马街为中心,辐射全县。
西路坠子由三弦书、莺歌柳和“渔鼓道情”的唱腔、乐器等发展而成。最早于清代咸丰年间出现在马街书会。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宝丰达到鼎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县西路坠子艺人多达四五百人。改革开放后,西路坠子在宝丰又如雨后春笋得到蓬勃发展。
流传在宝丰县及其周边县(市)区的西路河南坠子因民情风俗和地方方言的影响,与豫东、豫北等地的河南坠子有较为明显的区别。浓郁的豫西方言和硬弓大调、显著的字清板稳的唱腔风格、接地气的韵白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其表演形式最早为“单口”,自拉自唱,脚梆击节。后来发展为对口唱,直到现代小段的合唱群唱等。长篇大书基本是独唱独说。音乐为主曲体,旋律多为平行式,一上一下、一抑一合是其基本唱法。伴奏乐器除坠胡、简板外,脚梆击节是其主要标志。
西路坠子艺人敬奉的师祖为元代全真道教主邱处机,多数艺人属“邱祖龙门派”,又称“高门”,故艺人多称“高门弟子”。传承方式主要有家族传承、邻里传承、师徒传承等。相关的唱词、曲本、行规和崇尚的理念,也是重要的传承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