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教·体娱总第4148期 >2022-08-05编印

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 生态保护实验区专栏
———宝丰非遗项目———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腿曲子戏
刊发日期:2022-08-05 作者:  语音阅读:

4版080501.jpg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商酒务镇皂角树村文化广场上的高腿曲子戏表演。 郭明远 摄

2021年7月,高腿曲子戏列入第五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是“传统戏剧”,编号“V-2”。  

清朝中期,在宝丰县商酒务古镇出现了高腿曲子戏的雏形,百姓们相聚一起编故事、唱小曲儿,因不化妆、不穿箱,甚至不分行当,被百姓称为“地摊戏”,也叫“乱弹社”或“清唱团”。后来,为满足观众观看需要,把高跷捆绑腿上,一边踩着高跷一边唱曲子。并开始化妆、穿箱,同时实现了行当分工,被称为“高腿曲子戏”。唱腔除继承洛阳小调的基本调门外,因马街书会大调曲子流传开来,又融入了大调曲子的不少调门,最终形成宝丰特有的高腿曲子戏。一百多年来,在宝丰县一直深受百姓喜爱,并被活态传承。

高腿曲子戏历经百余年发展,形成了两种发展方向,一种是宝丰地区仍保留着的以宝丰方言为基础、高跷和演唱相结合的较为原始的表演形态;另一种是去掉高跷,登台演出,发展成为曲剧。

作为曲剧最原始的表演形式,宝丰县高腿曲子戏在发展过程中为曲剧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深厚基础,为河南省曲剧团的成立孕育了大批人才。1960年河南省曲剧团成立之初,商酒务村“白家班”被整体转化吸收,负有盛名的曲剧名伶白永伶、王和尚等来自宝丰。

高腿曲子戏代表剧目有:《淘气赶驴》《小姑贤》《祭塔》《断桥》《蚂蚱经》《赶脚》《丁郎认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