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县周庄镇皮庄村越调剧团在表演《李天保娶亲》。 陈攀峰 摄
2013年2月,宝丰越调列入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是“传统戏剧”,编号“IV-13”。
越调为宝丰传统剧种之一,其历史悠久。据《宝丰戏曲志》记载,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赵庄乡(今赵庄镇)木中营、周营等村曾成立越调班。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高绿芳在商酒务办起越调窝班。同年,大营镇成立越调地摊戏。1937年,余官营村康老四办起越调窝班。这些戏班,曾演遍全县各乡村。解放后,赵庄公社半职业越调剧团曾多次参加原许昌地区汇演并获奖,受到好评。
越调的乐器比较单纯,原主要伴奏乐器是四股弦,后改为短杆坠胡(短杆曲胡),配以二胡、闷子(笙)等。四股弦弦库下边用以撑弦的突出部分形似象鼻,故又称“象鼻四弦”。四股弦是高音乐器,音色明亮华丽,能表达细腻感情。由于其弓重、力度大,关键时刻甩开弓子,还能表达粗犷的气氛,富有宝丰乡土风味。
越调的音乐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之说。主要曲牌有:对子板、五腔、飞板、流水板、慢板、乱弹、赞子、哭腔、梅花酒、新水令、红绣鞋等等。
主要剧目有:《桃花庵》《雷公子投亲》《李双喜借粮》《李天保娶亲》《秦香莲》《白莲花下凡》《司马懿揭墓》《火焚绣楼》《蝴蝶杯》《刘墉充军》《二女子告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