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网络图片
新冠疫情爆发那一年的10月,国庆佳节刚过,小孙子就呱呱坠地。到了春节,城市管控,居家隔离,三餐之余含饴弄孙,倒也其乐无穷。
一日,我照例抱着小孙子在客厅转悠,走到餐桌边,发现他的眼睛朝上方看。顺着他的视线仔细一瞧,原来是国庆节买的一面五星红旗,插在餐厅的壁灯上,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耀眼。从那以后,不论是谁抱他,走到餐桌边都要盯着国旗看,家里人就会给他讲,那是五星红旗。随着一天天过去,小孙子看国旗的眼神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有情愫。
后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自驾车上,小孙子开始跟着我听音乐,都是多年收藏的一些经典歌曲。没想到的是,爷孙俩竟然没有人们常说的代沟,我自不必说,小孙子听的也是屏气凝神,表情陶醉。有一天,当《歌唱祖国》唱响的时候,马上奶声奶气的大叫,爷爷,五星红旗,你听,五星红旗。从此,听《歌唱祖国》就成了我们每天的功课,有时听了一遍还不够。两岁以后,能说囫囵话了,经常主动要求放《歌唱祖国》,如果晚打开一会儿,他就迫不及待地自己动手了。很多时候,还能跟着唱上几句,清脆稚嫩的歌声在房中回荡,欢快得洒落在心窝里,让人心潮澎湃。
我最早听到《歌唱祖国》这首雄壮豪迈的歌曲,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那时候,农村的大喇叭里经常播放革命歌曲,像《歌唱祖国》《社会主义好》《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等,歌曲都是旋律明快,昂扬向上,歌词通晓易懂,富有诗意,一听就能记住,那时候六七岁的孩子都会唱。
成年后看报纸才知道,《歌唱祖国》是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时候创作的。那年金秋的一天,刚从北京购置了一批乐器的词曲作家王莘,在返回车站时恰好从天安门广场前经过,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少先队员们敲着鼓唱着歌练习队列,一下子触动了他的心弦。坐在返回天津的火车上,窗外百废正兴的景色扑面而来,思绪如飞,边唱边写边打拍子,歌词与曲谱几乎同时喷涌倾泻。一年后,周恩来总理签发中央人民政府令,要求在全国广泛传唱这首激越奔放的祖国颂歌。王莘谈到《歌唱祖国》的创作时曾说:“我常常感觉到,这首歌不是我写的,而是群众自己的创作,我只是用音符把人民的情感记录下来。”
创作可能是一时的灵感,但情感却是长久的记忆。由于《歌唱祖国》真切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祖国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每回听到她明快雄壮的旋律,总有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前一段时间,电视节目中专家评价《歌唱祖国》,既具有深刻思想性又具有高度艺术性。果然如此,好听的歌唱到了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谁不从心里喜欢呢?我甚至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听到别人唱这首歌,仿佛也是自己在唱。说到这里,不能不赞美当年那些经典歌曲的歌词,是的,每一首能传唱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歌曲,歌词必定是一首辞致雅赡的诗词。
八十年代初,在我回乡务农的那几年,还时常从村里的大喇叭里听到这些歌曲,一边听一边干农活,感觉格外有劲儿。再往后,不仅大喇叭不知不觉中缄口了,连收音机里也很难听到了。一时间,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等风格迥异的爱国歌曲,又被人们广为传唱。及至后来,市场经济汹涌澎湃,人们忙于致富发财,音乐也进入商品时代,港台歌曲充斥大街小巷,《纤夫的爱》《大花轿》等表现柔情蜜意、直白外露的流行歌曲,风靡大江南北,港台风、西北风轮番上场。
那些年,歌唱祖国的嘹亮歌声,只有在国家举行重大活动时才能听到,只有在单位组织合唱比赛时才能放声高歌,也是次数寥寥,歌声短暂,难以直抒胸臆。说实话,不能常听到那些脍炙人口的祖国颂歌,心里总感觉空落落的。
转眼二十几年过去了,我们实现了小康梦,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我们逐渐明白,小康生活,精神上也得富裕和自信才行,幸福还得有精神的幸福和文化的自信。慢慢地,那些崇高的、生动的、振奋人心的歌曲,又在祖国大地上回响起来,电视上也能经常欣赏到那些经久不衰的乐章。去年5月,中央相关部门联合发布“心中的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人百首优秀歌曲名单,《歌唱祖国》毫无悬念地名列其中,并赫然排在第5位。从北国到江南,从东海到天山,祖国颂歌唱遍山山水水。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大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翻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天涯海角。当时我就想,在国庆这个重大的节日里,如果小区里面也插上鲜红的国旗,小区的音响系统也播放《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社会主义好》等高雅高尚的乐曲,这才是社会主义小区的样子,这才像小康社会的样子。
又是一年金秋至。在祖国生日来临之际,带小孙子上街感受节日的喜庆气氛,商场里正在播放《歌唱祖国》,快满三岁的小孙子听到歌声,当即停下来神情投入大声跟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他那一丝不苟的表情,那小小的神圣的气势,惊呆了周围匆忙的人们。我紧紧地攥着小孙子的手,骄傲地站在商场中,一种高尚的幸福在我胸中荡漾。
(作者:朱硕民 祖籍宝丰县杨庄镇石洼村,现供职于三门峡市烟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