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父城·故事总第4228期 >2022-12-14编印

刘兰芳初赶马街会
刊发日期:2022-12-14 作者:▢ 柴振发  语音阅读:

编者按:马街书会作为中国民间曲艺盛会,是全国各地说唱艺人的“朝拜圣地”,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并成为宝丰一张亮丽的名片。1981年以来,作为18次参加马街书会活动的常客,评书大师刘兰芳见证了马街书会近40年来的成长历程,并与宝丰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保护和发展马街书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也留下了“万人空巷看兰芳”的佳话。但她第一次赶马街会的细节更是鲜为人知——

3-12-14-2.jpg

1981年,中国曲协主席陶钝(左一)与全国著名评书演员刘兰芳(右一)在马街书会研讨会上亲切交谈。  王国正 摄

3-12-14-1.jpg

刘兰芳在马街书会现场献艺。 资料图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九八一年刘兰芳来宝丰赶马街书会转眼已经有四十年了,每当想起刘兰芳受到广大群众热烈欢迎的盛况,仿佛如昨,总是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宝丰原为许昌地区辖县,一九七九年以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改革开放政策,使马街会空前繁荣,因而引起了中央、省、地文化部门的重视。一九八一年二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农历正月十一至十三),中国曲协主席陶钝偕著名评书演员刘兰芳来宝观摩、调研。

那时候我在小店公社(现杨庄镇)任文化专干。一九八一年二月十六日(农历正月十二)晚,我接到公社党办通知:“明天中国曲协主席陶钝和评书演员刘兰芳来赶马街会,凡机关干部尤其年轻同志到会后,必要时做好保卫工作……”

当时刘兰芳名字已经家喻户晓,她与其夫王印权创作的评书《岳飞传》于一九七九年九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后,深受全国听众欢迎。当时,大河上下、长江南北,到处回荡着刘兰芳铿锵有力、字正腔圆的声音。民族英雄岳飞大战金兵抗金保国的事迹,在其演播中得到完美呈现,使国人备受鼓舞。每当节目播出时,不论何等人群,都要放下手中活计,集聚在大喇叭下、收音机前,屏住呼吸,认真倾听。一时间,按时收听《岳飞传》已成为大家共同的约定。刘兰芳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享有崇高威望,大家对她的到来更是心向往之,翘首以盼。

一九八一年二月十七日(农历正月十三),天气多云,春寒料峭。一天前下了场雨夹雪,泥虽不大,仍然粘脚。我于当天八点半赶至会场,会场上已是人影绰绰,有的艺人已开场亮艺,顾不上欣赏,便忙着与文化站其他同志开始艺人摸底登记工作。

“刘兰芳赶会”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民间迅速传播。上午九点左右,会场上就多次出现“刘兰芳来了”的追看人群,只要见到穿着时髦的女同志,不论年龄大小,大家便迅速围拢、一看究竟。当时,会场南北两台大戏对戏正酣,很多人已无心欣赏精彩演出,而是目不转睛地关注着周围情况,时刻等待着刘兰芳地出现。中国曲协的一位女工作人员刚走下车,就立刻被包围,这位同志慌忙解释:“我不是刘兰芳,我代表刘兰芳向大家表示感谢!”省图片社的一位姑娘走下汽车,人们蜂拥而上,包围圈迅速形成,姑娘急的要哭,当她向群众辩解时,另一边许昌来的女曲艺工作者,也被误认为是刘兰芳而再现围观。

其实,刘兰芳已于昨天下午(正月十二),踩着泥泞深入现场,已经对书会进行了初步调研。正月十三赶会主要以书场观摩为主,其真正到会时却很少人知晓。当时,她头裹深棕色围巾,上穿黑色旧棉袄,十点左右就在说书场里聚精会神地来回串场听书。她每到一书摊,都认真听、仔细品,了解民情风俗,调研艺术特色。当她走到郏县著名老艺人王树德书摊时,被其精彩演艺所吸引,站立良久,认真倾听。这时,随行人员想以观众作背景为其拍照留念,不料却被明眼人发现,“刘兰芳!刘兰芳!”在场人惊愕,许多人惊呼。顿时,会场出现动荡,人们迅速向其围拢、聚集。很多人因寻目标、争睹刘兰芳风采而乱挤不停。有的家人被挤散;有的挤丢了帽子;有的挤丢了鞋,新鞋变成了泥鞋,裤角裹满了泥巴,里三层外三层,人声鼎沸,摩肩接踵,东倒西歪,场面几乎失控。但在剧烈的拥挤中,大家没有争吵,没有埋怨,拥挤中充满着和谐与幸福。

马街和东彭庄(含6个自然村,统称“东庄”)两村共同办会从史至今,形成了好传统。当年不仅写戏对垒,两个大队还组织了百名基干民兵维持秩序。我目睹此景,迅速带领民兵挤入人群全力保护。当时看到刘兰芳与陪同她的小店公社党委书记陈有志均满脸通红、顺头流汗。刘兰芳身材魁伟,但在拥挤中已无能为力、“随波逐流”。随行人员对这一突如其来超乎预想的局面也力不从心。好在公安内保、执勤民兵地紧密配合,逐步形成保护圈,才控制了局面。与此同时,外围人员为了转移视线,用两辆吉普车兜圈接应,以期分散群众。经过约20多分钟的共同努力,才将刘兰芳送至车上,我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事后得知,对于本次陶钝主席一行来马街会调研我县预先进行了精心安排:选择最佳路线。马街会位于应河东岸、东彭庄大队新寨村南,该村距书场不足百米。若走马街村上会,道路泥泞,路窄人拥,且距会场千米左右,尤其应河桥拥堵严重,安保难度大。他们选择从小店穿村而过,沿通往东彭庄大队村道直抵新寨。此路方便快捷、出人意料。乔装打扮赶会。为了不声张悄然入会,刘兰芳在县城已经更换衣服,进行了妆扮,与陶钝主席到达新寨后还想再行打扮。据现年七十七岁、曾任河南省第七、八届人大代表王丙乾介绍说,他家紧邻大路,当天孩子们去会上赶会了,家里只有爱人李花枝在忙于筹备午饭,准备迎接来会的亲朋好友和民间艺人。大约九点多,刘兰芳与两位女同志敲门进院,说:“大姐,我们是外地来赶会的,想在这儿换换鞋可以吗?”爱人说:“您是远客,可以,可以。”遂进屋让座儿倒茶,热情接待。刘兰芳换上了平跟鞋,再次整理了衣服和头巾,妆扮成农村妇女模样,稍事停留之后说:“谢谢大姐,我们赶会去了”。爱人说:“不用谢,中午早些回来吃饭”。然后送出大门,挥手告别,刘兰芳一行旋即融入了赶会的人群。后来才知道,这居然是大名鼎鼎的刘兰芳。看望民间艺人。在县领导地陪同下,德高望重的陶老和刘兰芳女士与省地宣传、文化、文联、曲协的领导来到会场,使与会的民间艺人深受鼓舞、倍感亲切。陶老与民间艺人握手寒暄、亲切交谈,询问他们家庭住址、生活情况、演出状况、表演曲目、今后打算、有何困难等等,充分体现了各级领导对民间艺人地关心、关爱和关注,使艺人们高兴万分、信心百倍。

刘兰芳初次赶马街会,从入至出,前后约两个多小时,虽然被挤得难以忍受,但对这样的接待,并不觉得“难堪”“无礼”,反而感到这是人民群众对曲艺事业的热情和渴望,是对自己的尊敬和爱戴,这是马街书会的深厚沃土,更是几百年来书会久盛不衰的根源所在。陶钝主席时年七十九岁,目睹书会规模之大、艺人之多全国仅有,即景赋诗:“马街竞艺溯源长,负鼓携琴汇现场,说古论今忆旧事,万人空巷看兰芳”。

刘兰芳赶会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当年轰轰烈烈、万人欢迎的场面仍震撼着岁月的心灵。自此,历经数载长期沿用的“马街会”“马街物交会”“正月十三会”“十三马街会”等名称,被正式定名为“马街书会”,并被列入市、县一年一度的春节文化活动日程。自此,刘兰芳也与马街书会结下了深情厚谊。四十多年来,她与丈夫王印权(全国快板名家)先后偕同全国著名艺人、或鞍山市曲艺团,为马街书会助兴演出十八次,使书会逐年发展壮大。刘兰芳的到来,让马街书会引起了更多人的关心关注,马街书会的影响力空前高涨,到会的艺人和曲种由大江以北扩至江南部分省份;采访的媒体和研究的专家、学者由国内扩至国外。

二〇〇六年,马街书会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〇一三年,马街书会被命名为省级特色文化基地、认证为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民间曲艺大会;二〇一七年,宝丰县被文化部批准设立国家级说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如今,马街书会景区已是国家4A级景区,成为“非遗+旅游”的范例。“击鼓说唱俑雕塑”、“名人雕塑苑”、“书会状元苑”屹立应河之畔,默默地凝视着这片古老热土,欢迎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刘兰芳艺术馆”、“中华曲艺展览馆”、“曲艺交易中心”矗立会场北侧,以深厚的文化气息滋润着每一位游客。马街书会俨然打造成了全年不散的书会。以马街书会为代表的宝丰说唱文化正在新时代绽放光芒,这里必将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作者简介:柴振发,生于1953年11月。1981年任小店公社文化专干;1986年9月任县文化馆副馆长;1990年3月任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1992年12月任城关镇党委副书记兼企业委主任;1995年12月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2002年8月任县广播电视局局长;2007年3月退二线,任县委宣传部正科级协理员;2013年10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