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村子的北面有道岭,岭不高也不长,村上人叫北岭。岭上有个大土台,人们都叫射箭台。台上有座古塔,从小父亲就告诉我,那是文峰塔。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小伙伴们跑到岭上玩耍,比赛攀爬射箭台和文峰塔,主要是攀爬一两米高的塔基。塔基上有三层条石外延,可以贴着塔壁站在上面。当然,十几米高的塔身没有抓手,不敢攀爬。
记得在夏夜纳凉的饭场上,在寒冬围着煤火取暖时,听大人讲史说古,多次听到有关射箭台和文峰塔的传说。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被王莽军围困在宝丰县城内,王莽要刘秀投降,刘秀遂向王莽提出,必须退兵一箭之地才肯降。王莽答应了刘秀的条件。刘秀命将军贾复登城南射一箭,箭落在北岭上,莽军只好依言退去。刘秀趁此机会,率兵北撤,冲出莽军的重围。后来人们在箭落处修一土台,取名射箭台,以纪念贾复的神功和刘秀的智勇。
射箭台上怎么会建一座塔呢?
据清嘉庆《宝丰县志》记载:明代永乐至万历的201年中,宝丰只中举人12名。为期盼宝丰文化昌盛,明万历四十七年,县令范廷弼下令修建了文峰塔。塔为实心六棱形,尖顶,砖砌,高达数丈,略似华表,造型别致,风格独特,为全省塔列中之孤例。并立碑于塔下,题词为“文峰冲天,世出魁元”八个字,以此勉励学子,潜心学问,科场夺魁。
说来也怪,文峰塔建成后,我县大营镇就出了一位名人,人称“吴翰林”。“吴翰林”叫吴垣,字翰宸,号云嶷。康熙乙丑进士,曾做过康熙帝的老师。吴垣告老还乡时,康熙亲自送吴垣回到大营镇家中,临走时康熙帝赐吴垣御诗一首,内容为:风暖云开晚照明,翠条深映凤皇城,人间欲识云和态,听取新诗玉管声。吴垣的后人将这首御诗镌刻在一方小石碑上,保存至今。
文峰塔不仅是宝丰仅存的少数明代建筑物之一,而且具有史事考证价值。
不少人都知道牛金星,是辅佐李自成攻陷北京的军师,大顺丞相。牛金星是哪里人?《明史》及许多甲申史籍,均记载为河南卢氏人,与杞县李岩为万历四十三年乙卯科举人同年。著名作家姚雪垠在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中,也把牛金星的籍贯写成豫西卢氏。实际上,牛金星为宝丰人。何以见得?文峰塔南侧,距地六米多高的地方,镶嵌有一块碑版,是建塔当事人题名,记述有捐款者姓氏、出身,其间有牛金星的名字,列在生员第37名,可证《明史》等的记载为不实之词。在这块碑版上,还刻有牛金星族人及同侪姓名,对研究牛金星的籍贯、家世、生平,以至搞清传奇人物李岩的真相,具有重要文物价值。
村里还有一个传说,文峰塔内有金鸡娃和金母鸡。你把耳朵贴在塔上,用小石块儿轻轻敲击塔身,就能听到金鸡娃和金母鸡的叫声。有一年,村里有个好逸恶劳之徒,打上了金鸡的主意,梦想捉住金鸡发横财。一天早晨,金母鸡带着一群金鸡娃在塔边玩耍,他悄悄走近,打死一只金鸡娃,可他也被金母鸡啄伤了腿,伤口成了毒疮,久治不愈,直到他把卖金鸡的钱全部花光了,才治好了毒疮。
记得在村上上学的时候,看到文峰塔遭受严重破坏。塔基的石块被掏掉不少,塔身下方有一面被掏成了能藏身的洞,塔体倾斜,并出现裂痕。有时候正在那里玩耍,路过的大人们就提醒并吓唬说,塔快倒了,快点回家吧。
现在想来,文峰塔上那个能藏身的洞,就像张大的嘴巴,好像正在大声的呼喊,救救我吧!苍天似乎听到了文峰塔的呐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化之风徐徐吹来,古老的文峰塔终于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开始有人研究,有人撰文,有人呼吁,有人关注。尤其是县里的有识之士还上书《人民日报》。
1983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岌岌可危的文峰塔》,反映文峰塔已濒临倒塌,真不忍见我们祖先双手巧砌的古塔坍塌,并配有文峰塔照片,署名为宝丰县人民武装部张群。
这封读者来信,引起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栾星研究员的关注,也致信报道。不到一个月,文峰塔又上了《人民日报》。栾星研究员的来信《不能让文峰塔坍塌》说,去年9月,我曾伴同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同志到宝丰,亲睹塔基四周已被挖空,不意今继遭破坏,呼吁宝丰县领导及河南省文化局过问一下这桩事。信中还说,宝丰县干部及群众对文峰塔的将坍塌颇为关注,并特意提到我的父亲,曾带病攀至塔身将碑版拓了拓本,以防倾毁。
于是乎,在人民日报社的督促下,政府出钱,村里人施工,做了简单的维修加固,防止了坍塌。到了1987年,文峰塔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新世纪,四百多岁的文峰塔终于盼来了春天。县里再次修缮了文峰塔,并以此为中心,修建了文峰广场、文峰碑廊,建设了文笔山森林公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在草长莺飞的季节,我回老家祭祖,顺道走上岭,去看望久违的文峰塔,但见古塔依旧傲然挺立,风采依然。站在广场放眼远望,四周树木成林,有翠绿点缀其间,别有一番风景。美中不足的是有点冷清,偶尔有骑电动车的人经过,但没有人驻足停留。(作者:朱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