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魏中奇在县城冯异路上卖棉枣。
农村教师,一星期有五天忙活在校园,有两天忙活在田间。四十年了,我仍没有过够这样的生活。去年退休后,我受聘于邻村的一所小学,继续过着校园、田间的铁圈圈日子。
“五·一”长假,我带着妻子、女儿到县城购物,享受了一次做消费者的惬意。
夕阳西下,正当我满怀倦意等妻子、女儿之际,不经意间看见了路边小摊位上打眼的幡幌上赫然写着——棉枣。儿时曾经的那种软、绵、香、甜的味觉,顿时生自咽喉并迅速弥延全身。我鬼使神差地向小摊位靠去。
摊主见我走近,便热情地寒暄:“老弟,吃过这玩意儿吗?”一句话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眼前浮现出了五十年前的旧景。
麦忙连天,暑气逼人。街道上摊开了新收下的麦粒。缝隙间穿梭着往来的麦车。平日里爱嬉戏的小孩子们失去了欢活劲,坐在树荫下,无精打采地看着自家晾晒的麦籽。
此间,不乏有卖棉枣的挑子从眼前晃过。小贩们挑着硕大的盖有盖子的木桶,走街串巷,拖着腔叫卖:“棉——枣,卖——棉枣,棉枣甜,消暑止咳治咽炎——”这时,总会有大人从家里走出来,讨价还价,付上几分钱,舀上一小碟来慰劳自家的小卫士。于是,我也在那个时候尝到了这道人间美味,且至今难忘……
“吃过,五十年了前的事。”我肯定地答道,“这东西咋就越来越少了?又咋会突然冒出来了?具体是咋制作的?”一连串的疑问,让摊主兴致盎然,像遇上了知己,随即打开了话匣子。
“煮棉枣可是俺家的祖传手艺,听我父亲说,俺家从民国初年就开始煮棉枣。因家靠近北汝河,家人从河心取回洁净的天然软水添锅,为了增加口感,父亲总在锅里加入洗净的茅草根以佐辅,再加上我父亲独到熬制技术和贮放手段,出锅的棉枣口感纯正,绵甜爽口,回味悠长,深受十里八乡村民的喜爱。”
闻言,我满怀崇敬地望了一眼摊主。但见他年过花甲,满头银发,紫色的脸膛上双目烔烔,和蔼可亲。
摊主接着说:“棉枣,又称地枣、粘枣,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狭窄如韭菜叶,地下球形鳞茎,多生长山坡地。每年3—5月可以采挖,去叶去茎洗净用火熬制而成,是中原地区的一道美食,具有充饥、补充营养、清热袪火之功效。从前咱们这一带河道里、荒山上随处可见。旧社会,穷人家本就缺粮,一到晚春,青黄不接,它就成了救命粮。有很多人家携儿带女上山下地挖棉枣,回家蒸煮后填肚子。但是要把它煮出味道,制成美食可就不容易了。一般要小火熬上三天三夜,因挖来的棉枣的产地土质有异,山坡河道的阴阳位置不同,熬的方法也就不一样了。有的要熬上四五天才成哩。佐料配比更是一门手艺……”
此时老人冲我神秘一笑。我更是愕然。老人叹口气,又接着说:“这些年,由于农药的普及,特别是灭草剂的出现,让这种对环境要求苛刻的植物在咱这里几乎绝迹了。”
“那你是从哪里弄来的原材料!”我问。
老人拉起裤管,露出红肿的脚踝,声音也随之激动了:“现在只有到鲁山或南阳的大山深处才能挖到。山里面的空气没被污染。可山高坡陡,荆棘丛生,泥石相扣,采挖相当困难。这不,前几天在南阳山里挖棉枣,一不留神崴了脚脖儿,一星期了,肿气还未退呢。”
我只知道棉枣味美,但不知它制作工艺的复杂和采挖者的艰辛。
老人掏出手机接了个电话后,接着说:“你几十年没见有人卖,不能代表它消失了,平原没有山里有,农村没有城里有。俺家的棉枣从“文革”后期,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但制作的手艺传承下来。这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咱宝丰又用上南水北调干渠的水了,水质优良,我就重操旧业开始煮制棉枣,好让更多的人享受这人间美味。这不,刚才又有人打电话要订购。”
老人叫魏中奇,今年65岁了,家住我县赵庄镇岳寨村。老人说,去年6月11日,他应邀参加了宝丰说唱文化中心在万象天街举办的“美食展销活动”。在非遗美食购物夜市上,几位县领导也都购买了他的棉枣,品尝后大加赞赏,并鼓励老人把棉枣加工工艺做好,做强,做出特色。说话间,老人也拿出小勺、小碟,盛了一碟让我品尝。这一尝真是好吃,就是小时候的味道。
我不禁质疑地问:
“为啥有人煮的棉枣总去不掉那种青涩的味道?真能治咽炎吗?”
“那是火候不到,我每次出锅前都先请几位味觉灵敏的邻居来品尝,如有一点点生涩就不熄火,煮不出味道不出锅。就曾有两位邻居,因品尝棉枣而痊愈了烦人的咽炎。”
“棉枣真有治愈麦芒卡喉的功效吗?”
“当然有,不仅能治疗麦芒卡喉,就连鱼刺卡喉也是‘很有效的’。去年一小伙来,因鱼刺卡在喉咙里,好几天吞咽不适。听人说我这里的棉枣能治病,他赶紧跑来,当吃了几粒后顿觉没有了不适感,竟神奇般地好了。”
“另外,我还请教了几位老中医。在煮棉枣锅里加入不同的佐料,可分别有止咳化痰、和胃理气、健脾护肝的功效。”
老人说得如数家珍,条分缕析,我打心底里佩服,好一个名副其实的传统美食的制作者!
日薄西山时,我们起身告别摊主,并互留了联系电话。老人意犹未尽地拉着我,说我们是有缘人,硬是装了一听棉枣送给我。此次进城让我收获满满、情谊满满。
是呀,小小的棉枣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猴头燕窝,但是,它却丰盈着我们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一份感动,一份快乐,一份永久弥香的记忆。 (作者:韩革命 赵庄镇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