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以后,又到了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伏夏,夏季除了赤日似火,同时也是脑血管病的高发期,作为一种高致残率的疾病让广大群众谈之色变。那么,怎样才能够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呢?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做好预防。
一、注意合理起居、劳逸结合,适度锻炼
炎炎夏日其实应该是老年人“静养”的季节,不宜大量运动。很多老人都喜欢早起晨练,但根据调查,70%-80%心脑血管疾病好发于6-10点,因此应尽量避开这段时间进行锻炼。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尤其要避免去温度高、湿度大、人员密集的地方。必须外出时,要穿着浅色、透气和宽松的棉织衣服,戴上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夏季仍需适当锻炼,提倡有氧运动,但是要控制强度,不可强度过大。要早睡早起,确保心情愉快。当环境气温达到30℃以上时,最好减少体力活动,要择阴而处,避免阳光直射。可采取多种方法调节居室内温度,如地面洒水、空调、电扇等,通风换气,使室内温度保持在26℃左右,室内外温差控制在6℃-8℃。使用空调的家庭,居室内温度不宜过低。如果室内外温差过大,从家里走出户外时大幅的温度变化会使老年人很难适应,因为温差的急剧变化会引起人体血管不断收缩和舒张,引起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导致血压骤升,诱发脑血管疾病。有脑血管病史的老人更应注意适当减少户外活动,多在室内休息,且午睡半小时左右,以补充晚间睡眠的不足。对于户外体力劳动者,要注意适当降低劳动强度,出汗过多要及时补充水分以避免脑血管疾病的形成与发生。
二、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夏天由于天气炎热,酷暑难耐,人们情绪往往容易变得焦躁易怒、性情不稳,这时我们应注意避免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避免情绪过于激动、紧张而诱发脑血管病。保持良好情绪和心态是夏季养生的重中之重,这对于预防脑血管疾病具有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多喝白开水
尤其在暑伏天气由于出汗较多,体内水分丢失严重,血液黏稠度增大,更容易发生脑血管疾病。一定要多喝水。每天注意及时补水,以防止血粘度过高。脑血管病患者一定不能等到渴了才喝水,要养成多喝白开水的习惯。要注意观察尿量,当每日有1.5升左右的尿量时表示人体内水分是足够的。
四、注意膳食平衡
饮食要做到有规律、有限度,膳食中应注意盐的摄入量,因为出汗多,在限盐的同时要适当增加盐分的摄入,饮食不要过饱,减少食用肥肉、辣椒、生姜、大蒜、烈性白酒等肥甘高脂厚味和辛辣刺激之物。同时避免不洁饮食及过度吃冷食,以避免腹泻引起脱水,造成血容量不足而诱发脑血管病。
五、一定不要随意停用降压药及降糖药物
夏季有些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会有所下降,有些人就随意将降压药、降糖药停掉,短期内可能影响不大,但在应急情况下骤然升高会非常危险,很容易诱发脑血管病。在这里提醒大家,夏天降压药、降糖药不可自己随便停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减药或调药,并且在减药及调药过程中一定经常测量血压、血糖,对自己的血压波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进行调整。
六、一定不要忽视脑血管疾病的先兆
日常生活中,当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或一过性晕厥,睡眠增多等症状出现时,千万不要误认为是睡眠不好或天热中暑等原因造成的。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一定要警惕是不是发生了脑血管病,应尽快就医以便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医圣张仲景说过:凡病者,重在预防。脑血管病并不可怕,关键是怎么预防它,让我们共同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心过夏,同时教给大家一个如何自测急性脑血管病的方法——中风120:1、看一张脸(不对称,口角歪斜)。2、查两只胳膊(平行举起,单侧无力)。0、聆听语言(言语不清,表达困难),一旦发现身边有疑似症状的患者,立即拨打120,及时送医,争取时间挽救大脑功能,减少后遗症发生。 (县中医院康复科 张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