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毕竟已过白露,阳光早已收敛起夏日时的火爆脾气,变得温顺乖巧了许多,我的心情也像这秋日,澄澈透亮,能穷尽千里万物。
一场淅沥的秋雨,连绵数日,天气终于放晴。癸卯年九月中旬的一个午后,有得空闲,适逢一位薛潭村老友邀约,欣然前往薛潭村,专程探访这个有着“应昌古寨”美名的古村落。
薛潭村位于宝丰县最南端,东与平顶山市新华区接壤,西和鲁山县毗邻,可谓是鸡鸣三县之地。郑尧高速和郑万高铁在村南边交汇而过,潺潺的应河水环绕着古老的村寨,闻名全国的十三马街书会就紧邻该村。说来惭愧,虽近在咫尺,也只去过两次,还都是事务缠身,行色匆匆,均无暇静心欣赏,想来总是心头一件憾事。
10多分钟的车程,说到就到。大老远就看见老友等在村头,他现在是薛潭村的负责人。简单寒暄后,便一道缓步入村,但见平整干净的入村大路两旁,绿化树木青翠碧绿,太阳能路灯间隔有序。路边,雨后的小游园里绿植满眼,一簇簇九月菊傲然绽放,五颜六色,微风过处,花香四溢;荷塘里荷花迎风摇曳;福禄塘里鱼儿悠闲游弋;古朴亭子、休闲长廊造型别致;健身器材、共享单车、“古寨风韵”乡村大舞台,让你目不暇接。舞台上,一个女戏迷正在献唱,台下的近百名村民或坐或站,听得入迷,几个小孩在广场上奔跑着、嬉闹着,俨然一幅新农村美丽和谐的画卷。
据老友介绍,薛潭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古称应昌,取意——应水之畔、昌盛之村。至今村西临应河尚有应昌古寨墙遗存。相传薛潭村最早的人家是元朝末年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迁移过来的一户胡姓人家,其后代与临近的鲁山县徐营村一户李姓人家结亲。由于此地位置优越,后来李姓人家干脆也携家眷迁移过来居住,胡、李两姓至今仍是薛潭村两大姓氏。这就是早期的薛潭村。
我和老友移步到村西侧,应河水包围着薛潭村的老寨遗址顺流而下,一座木栏杆的观水平台临河而立。河边有一条石板小径,精巧别致,沿着老寨墙,蜿蜒延伸。我们拾阶而下,但见老寨墙跟下的各种灌木蓊蓊郁郁,重重遮蔽,真有小径通幽之妙。向西北望去,一个宽约十多米的瀑布从一道拦水大坝上疾驰而下,水花四溅,其势迅急。瀑布之上,一道栈桥,几位村妇正在桥边浣洗,有说有笑,悠然自得。让我不仅想起李白的“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诗句来。
水经栈桥,地势低洼,形成一个小潭,老友笑称:“这就是村里人昵称的‘小西湖’!”放眼湖面,秋阳正高,碧波荡漾,波光粼粼。潭中、岸上水草丰茂,郁郁苍苍,秋风拂过,飒飒作响。尽显柳永词中“风淡淡,水茫茫,动一片晴光。”之妙境。湖面上,两只黑灰色的野鸭正悠闲的觅食嬉戏,看见我们靠近,一晃便钻进芦苇荡里去了。一只白色的长颈水鸟在小潭的水面上时高时低的盘旋,姿态从容优雅。这无疑是生态改善的最好见证。
岁月流逝,历尽沧桑。回首岸边,历近百年的古寨墙,只剩残垣断壁,默默掩映在苍虬树木、婆娑绿影之中。顺着寨墙跟行走,可见块块大青石的墙基和石基之上夯土而筑的土墙。老友告诉我,他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说,过去蹚将成患,民国二十二年,村民为求自保,就自发组织修筑寨墙,村里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历时一年半,终于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围着村子建起了寨墙,寨墙环村而筑,上面每隔五十米设一个岗楼,每个岗楼里面配备有枪支弹药,寨墙外还挖有壕沟,与应河相连,四季水流不断,形成了保家卫民的坚固屏障。寨门上面青石做的门头上雕刻着两个醒目大字——“应昌”(据说是清朝时的一进士所题),落款处写着:建于民国二十二年。这个青石门头作为国家二级文物现保存于宝丰县文物部门。
应河悠悠流淌,亘古不变,老寨墙顺着应河绵延数十米,护卫着古老的村寨。虽斑驳了近百年时光,但依然能感受它昔日挺拔矗立的雄姿。手指在土墙上滑过,仿佛触摸到了那段动荡多事的风云岁月。
在寨墙附近,发现一个小游园,里面三个铜钱形的人造景观(如图),内方外圆,造型别致。听老友说:“我们薛潭人崇尚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句话,我不禁为薛潭人朴素的大智慧所叹服。
进入寨墙内,有应丰、应福、应旭三亭,各个亭子遥相呼应,古朴简洁,造型各异,老友介绍说,这三个亭子象征着丰收、幸福,寓意着旭日东升,表达了薛潭村人的美好愿望。我看应旭亭紧挨着新修的“应昌寨门”,建在一块高地之上,几位老者正在亭内自拉自唱,神情惬意,一段河南坠子唱得荡气回肠,韵味十足,乡景、乡音、乡情,扑面而来, 一时之间,我竟迷醉其中了。
说起村里的变化,老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近年来,村里筹措资金200多万元,对“应昌古寨”老寨门、寨内道路、河道等进行了翻修治理;拆除违建房舍,修建下水管网,建起了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小游园……通过全村上下的不懈努力,不但恢复了老寨濠面貌,还依势引水,形成了池园相依、荷花相映、花果飘香的美丽景观。日前,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观摩评比中还取得了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呢。
谈到薛潭村的未来,老友更是踌躇满志。( 作者:裴功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