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艺·副刊总第4419期 >2023-10-09编印

月亮与怀人
刊发日期:2023-10-09 作者:  语音阅读:

  月亮自古就是文人笔下写不尽的素材。寓物于情,寓情于物。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谈到,文学创作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所以,诗人观月便倾情于月。有杜甫在寒食之夜下,“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的大胆想象。更有刘克庄“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的醉态描写……但对月的描写,诗人大都不拘于实景,而是集中于借月怀人的款款深情之中。正所谓一样明月别样情,一轮明月万卷书。

  月亮抒发思乡怀人之感,跨越时空的隔绝,流照着漂泊的游子。游子在漫漫长夜里辗转难眠,披衣流连于庭院中,抬头望天,便想着此刻思念的人或许也在共赏同一轮明月,便也算是一种慰藉。正如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千古佳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赏实景转入“怀远”。而同是唐代的诗人杜甫,赏的不全是客观实景,对普天下的同一轮明月注入了思乡怀人之情。在《月夜忆舍弟》中写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当然,若要论以思乡之月流传千古,《静夜思》早已刻进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思乡情怀可谓与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异曲同工,匠心独运,望月怀人,诉说思乡之感。

  月亮见证男女爱恋之情,烘托爱情的缠绵,流转着怀人的韵味。最先将月从“远在天边”拉到“近在眼前”,开创以月喻美人、寄情思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诗经·陈风·月出》。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价此诗,“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诗人“虚想”着她此刻的容颜倩影,时而天各一方,时而近在咫尺,如梦似幻,揪住了朦胧与迷离。除了这种迷离的意境,有欧阳修《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好期待。还有沈栓期《杂诗》中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的丝妇情怀。就连杜甫,不只是唱天下百姓的喜怒哀乐,也曾写过自己的儿女情长。《月夜》便是杜甫为数不多描写了妻子形象的诗作,写下此诗时,他望着月亮,思念远在羌村的妻子,“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道尽痴情惦念。月亮时而朦胧温柔,时而清新明朗,月下怀人,充满诗情画意。

  月亮叙写友人真挚情谊,寄托怀友的深情,流泻着清辉的情谊。自《月出》开望月抒情之传统,月亮成为抒情母题的固定意象,古代文人咏月的诗篇可谓积案盈箱。明末清初诗人黄宗羲在《花朝宿石井》诗中就曾言:“好诗多在月明中。”有欧阳修《舟中寄刘肪秀才》中,“明月遂人来远浦,青山答鼓送行舟。”的善解人意;韦应物《寄李儋元锡》的“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的惆怅翘盼;更有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相互慰勉。李白将对老友的一片真挚之情寄托给明月,将自然之月人格化,借月怀友,透着浓浓情谊。

  月一次次进入诗的语言,虽然千百年来人们常常对月痴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但年年岁岁都相似的明月,相伴千年,千里与共。诗人们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它高高地挂在天上,也悄悄地走进人们的心里。      (作者: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