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垣(1649-1717年),字翰宸,号云嶷,宝丰县大营镇吴寨人。因曾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三甲),诰封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讲学士加一级,故至今大营一带人皆称他为“吴翰林”。
吴垣的祖父名可相,诰封奉直大夫,祖母宜人(明清五品官妻、母封的封号)李氏。父亲名宗孟,字孟长,号汝澜,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举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进士,顺治六年(1649年)参加殿试,授云梦县知县,以贤能擢工部屯田清吏司主事,监督琉璃厂,钦差督理淮安清江船政,任上颇有善绩。又晋阶奉直大夫工部屯田清吏司主事加一级,封宜人萧氏(吴垣母亲),再赠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讲学士,以子垣贵。
吴垣兄长名骏,字公龙,号岂凡,由岁贡任郑州训导、新野县训导、洛阳教谕。吴垣是吴宗孟的次子,自幼聪明过人,好学不倦。康熙八年(1669年),在乡试中,年仅二十岁的吴垣便考中举人,但仍苦学不辍,博览群书,历经十六个寒暑,学识大进,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及第,授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研讨文学。两年后,因成绩优异,升检讨使。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冬,以父亲年老多病需要终养为由告归。旋丁赠公忧,直到入补翰林院前的八九年间,吴垣一直住在故乡,对大营周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倍加热爱,并吟诗作赋,留下一些清新可人的作品。
康熙四十年(1701年),吴垣入补翰林院,参与修纂三朝国史,校录《古文渊鉴》及御纂诸书,成为当时朝野知名的学者。在修国史及御纂诸书时,虽尚未晋秩右春坊右赞善及侍讲学士,然经常和皇帝、太子在一起,充当顾问,讲解经史,起草诏书,应对左右,备受重用。同科进士杨笃生说吴垣:“身依日月,陪侍燕闲,极科目仕进之荣。”及任赞善、侍讲学士后,则更是经常出入宫掖,朝夕伴君,连皇帝出巡,驻跸行宫,也不离左右。由于吴垣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谦恭谨慎,故颇得康熙皇帝欢心,君臣的关系相当融洽。第二年的五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赐予吴垣御书一幅,吴垣引为莫大荣耀。因而专门予以记述:“康熙壬午五月二十五日,上召内阁、九卿、翰、詹、科道等官,集保和殿前,恩赐御书,人各一幅,吴垣得到临摹米芾七言绝句一首:风暖云开晚照明,翠条深映凤凰城。人间欲识灵和态,听取新词玉管声。恭纪。”
吴垣受此殊荣,感激涕零,情不能已,特赋诗一首以记之:“未央晓辟集儒臣,平旦趋陪望紫宸。晴旭光辉明贝阙,香烟袅娜绕龙鳞。班随玉槭天颜近,诏下彤墀御墨新。十八年前抡选地,重来此日荷鸿钧。郊坛祭祀答幽阴,习静素宫对越深。七萃未迎天子驾,六书先见圣人心。奎躔常洒龙文字,宝幄特颁涣汗音。宣赐臣邻同拜手,擎将珠玉满朝簪。羲皇颉书文治开,龙飞凤舞帝王才。化工巧夺归神诣,宸翰齐颁颂圣裁。盈帙珠玑光灿烂,横空云汉象昭回。直庐橐笔虚縻禄,拜赐承恩愧不才。龙笺尺幅彩毫扬,中使传宣自尚方。天纵奎文齐日月,书推神品迈钟王。肃瞻墨宝烟云起,拜启黄封玉玺光。忭舞携归珍什袭,蓬衡千载奉宸章。”
吴垣携御书回归故里,视为无价珍宝,欲传之后世,使千载生辉,乃兴土木,建楼三楹,将御书墨迹勒石一方,嵌于楼上北墙正中,取名“御书阁”,乡人称为“御书楼”,至今犹存。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吴垣迁右春坊右赞善,名分上成为太子的师长。此时,他在家乡故里大营新起宅第,时任河南巡抚汪灏还亲笔题写门额:宫坊第,与“御书楼”交相辉映。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吴垣视学(专任巡视京外学务,对学子进行考试)浙江。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复典试浙江。并晋侍讲学士,特简司浙秋闱,成为浙江主考官,所取皆名士,为当时舆论所推重。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吴垣致仕还乡。在吴垣归里时,皇帝派出卫队护送,一直送到大营。护送人马回朝时,留下半副銮驾。有开道的大锣,有雕刻着“肃静”“回避”金字的方牌,有金瓜、钺斧、朝天镫等仪仗,还有一个镂金雕龙的蟋龙墩。
不久,因发生密云事变,皇帝派使者到大营传旨,吴垣再次出山,参与军旅之事。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一月十七日,吴垣因病卒于密云工所,享年六十八岁,归葬大营东三里处宁庄村北墓地。
1926年6月,樊钟秀的建国豫军剿灭吴佩孚、陈四麦团时,围攻大营,迫击炮弹落到吴寨,击毁了龙墩。数十年来,半副銮驾常被镇里的富豪们借去,迎亲时摆排场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所剩无几,剩余部分现保存在宝丰县文物保护利用中心。
关于“御书阁”,乾隆、嘉庆《宝丰县志》中均有记载:“学士任检讨时,圣祖皇帝赐横披一幅,学士建阁,敬奉什袭,复模勒石,拓本以遗乡闾……”
“御书楼”为硬山灰瓦顶,木质门窗,屋顶有五脊六兽,整个建筑高大敞亮,气势恢宏。清代来往于宛洛道上的文人学士,纷纷前来瞻仰建筑艺术,欣赏康熙皇帝的书法珍品。清代学者赵元秀曾写诗颂之:“巍巍高耸御书楼,常是一团佳气浮。仕宦河南谁得似?龙光独此耀千秋。”
从明到清的五百多年间,宝丰县共有进士十二人,而大营就有五人;清代二百多年间,宝丰有进士八人,大营就占三人。这三人分别是王培生,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官至户部湖广司主事;吴宗孟与吴垣父子。明清时有功名的人物,取得秀才以上名位的,仅大营就有二百二十一人。可以这样说,明清时期,宝丰县的文化重心在大营,而大营的文化名人,以王之晋、吴宗孟、吴垣最为显赫。而吴垣则代表了当时大营文化的高峰,也是宝丰县文化名人中的佼佼者。 (作者:潘运明 系宝丰县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