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樊钟秀,生于1888年。字醒民,小名全有,在堂兄弟中排行老二,故人称樊老二。1924年9月被孙中山先生任命为建国豫军总司令。
樊钟秀祖父名庆,生二子,长道隆,次道德。道隆生四子三女,长子钟灵,次子钟秀,三子钟尧,四子钟华;长女适关志贤,次女适黎凡(均住宝丰县大连庄),三女适李超凡(住鲁山县仓头)。道德生三子一女,长子钟涛,次子钟俊,三子钟育;女名丑(住宝丰县张旗营)。钟秀娶妻赵氏,为宝丰县南关人,生三子二女。赵氏随军,奔波南北,操持家务,1942年去世。长子应建,陕西三原高中毕业,1952年逝世。二子应州,河南省立沁阳高中毕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1984年离休,现住宝丰县大连庄。三子应太,南京大学肄业,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离休,现住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樊氏堂兄弟七人中,四人务农,老五樊钟华、老七樊钟育随钟秀从军。樊钟华曾任建国军第一混成旅旅长,1926年10月被吴佩孚军俘杀于郑州。樊钟育1930年曾任建国军警卫旅旅长,1986年病逝。另有同族兄弟樊钟逵随钟秀南下广州,曾任建国豫军宪兵营营长、团长,后驻防叶县,被冯玉祥军俘杀。
樊氏世居宝丰城西大营镇东南12里之夏庄(今属平顶山市石龙区)。樊氏祖宅在村西南隅,坐西向东,共有房屋16间。樊氏全家20多口人,就居住在这里。1923年樊钟秀率军赴广州,樊家随军南下。樊钟秀奉孙中山命北伐。1924年9月被任命为建国豫军总司令。1925年返回河南时,樊之家属寄居于上海金神甫路花园坊。1930年樊钟秀逝世后,樊家迁往天津日租界西门里、伦敦里(里弄名称),再后移到英租界抚顺里。1938年抗日战争开始,樊家返回宝丰,住在大连庄村新宅(1935年建,两个院子共28间房)。
樊氏祖坟坐落在夏庄村南土岗上。1930年樊钟秀在许昌逝世后,根据其遗愿,于7月6日将灵柩运往北平香山碧云寺,停放于中山纪念堂内。1932年在碧云寺东北新村22号将樊钟秀坟园修好。坟园占地1600平方米,周围筑有院墙,院内建有灵堂、享堂和护坟人员住房。灵堂为东西宽四米南北长六米高三米的砖拱地面建筑。樊的灵柩于1932年从碧云寺移来,厝于灵堂内。1966年“1文化大革命”开始,灵堂被扒毁,灵柩被迁葬在万花山脚下,两年后万花山下坟址被推平,辟为苹果园,樊氏遗骨散失。享堂在灵堂之南,为三间圆脊筒瓦顶出前檐的建筑,是祭祀纪念的地方。护坟人员住房有八间。
樊钟秀的部将,主要有任应岐、李山林、赵天清、李万林、赵振江、王茂斋、孙世贵、王太、余自修、徐文秀、安荣昌等人,简介如下:
任应岐(1892~1934),字瑞周,鲁山县仓头乡刘河村人。1918年8月在陕西靖国军樊钟秀之第二路中任团长,1921年在宏威军樊钟秀第五混成旅中仍任团长。宏威军解体后,1922年9月“老洋人”张庆在豫西成立河南自治军,推任应岐任自治军总司令。12月,任应岐部被樊钟秀收编为游击支队。1923年任随樊南下广东,任建国豫军第一师师长兼第二旅旅长。1925年3月“胡憨大战(胡景翼与憨玉琨)”后,任应岐任建国军独立第一旅旅长,驻防潢川。1926年5月任应岐被吴佩孚收编为第十师师长。1927年1月任应岐部被蒋介石改编为第十二军,任为军长。1930年3月任应岐到许昌投樊钟秀,任阎冯方面之第八方面军参谋长兼第三军军长。樊逝世后,任应岐闲居天津,曾参加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1934年11月任应岐以“共党嫌疑”被国民党逮捕,11月24日与吉鸿昌同时被枪杀于北平。
李山林(1893~1953),字茂亭,宝丰县大营镇南顾庄(今属平顶山市石龙区)人。1915年赴陕西华县樊钟秀部当兵,后升任排长、连长,营长。1923年随樊南下援救广州革命政府,樊部整编后,李山林任第一团团长。1925年“胡憨大战”后,樊部扩编,李山林任第一路司令(辖宋长荣师、刘天才师)。1928年冯樊战争开始,李山林部从郏县攻取洛阳,与冯军宋哲元部大战于龙门,李腿部受伤,从临汝撤退至唐河县之赊旗镇,李离队去武汉日本同仁医院养伤。1930年伤愈后,李山林回宝丰大营镇住闲,1953年被人民政府处死于宝丰县城。
赵天清(1900~1962),乳名黑娃,字德一,宝丰县大营镇东街人。1917年赴陕西华县樊钟秀骑兵营当兵,后被提升为连长、营长。1923年赵随樊部南下,广州整编,赵天清任第八团团长。1925年樊军扩编为四个路,赵天清任建国军第二路司令(辖徐文秀师、范聚宝旅、颜芝兰团)。1929年樊下野赴上海住闲,赵向蒋军缴械赴天津住闲。抗战初期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委赵为第一战区自卫军第三路司令,开赴周口东新站一带游击抗日。1944年日军占领宝丰,赵天清任伪宝丰县自卫团团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赵任临汝、宝丰、郏县三县保安司令,1946年又任宝丰县国民代表大会代表。1949年赵天清赴台湾,1962年病死于台北。
李万林(1897~1934)乳名定,字永生,宝丰县大营镇南顾庄(今属平顶山市石龙区)人。1917年赴陕西华县投樊钟秀部当兵,后被提升为排长、连长、营长。1923年樊钟秀南下广东,李万林留河南,与樊部营长樊钟华一起到南阳,参加“老洋人”张庆组织的河南自治军。1924年初,李万林部被陈文钊旅击溃,李回到宝丰马道煤矿任护矿队长,后又在宝丰、鲁山一带拉起一支300多人的杆子。樊钟秀北伐至河南后,李被樊收编为支队长(相当于团长)。1925年樊军扩大为四路,李万林任第三路司令(辖康子厚师、狄永功团、李老五团)。1929年樊钟秀下野,李万林继王茂斋之后任建国军代理总司令,与蒋军刘峙部周旋。1929年李万林部在唐河县被冯玉祥军打垮,李下野赴武汉。1930年李万林投蒋介石,被委任为第七十六师师长,收集阎丰魁、王保、杨立功等旧部5000余人,开往潢川、光山一带围攻红军。1932年李万林部在傅李集(今傅集)被红军击溃,李被俘虏,1934年10月被处死。
赵振江(1894~1928),字汉明,宝丰县大营镇捞饭店(今属平顶山市石龙区)人。1913年参加任应岐部当兵,1919年被提升为营长。任部受樊钟秀改编后,1923年赵振江随樊部南下援救广州,整编时,赵振江被编入建国豫军陈青云第三旅,任第五团团长。1925年樊军扩编,赵振江任第四路司令(辖孙世贵师、高二保旅、张锡铭旅、赵元合旅),驻防鲁山、宝丰等地。1928年冯樊交战中,赵率部与冯军石友三大战,被围于鲁山县城,6月城破,赵被俘,7月10日被杀于南阳县城之玄妙观。
王茂斋(1888~1930),乳名遂圈,又名崇林,字茂斋,外号“大旗篷”,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人。1913年参加白朗所率之民军,转战三年,最后失败时,王是掩埋白朗尸体的18名战士之一。1914年王茂斋投南阳镇守使马志敏部,任排长、连长、团长,后归张治公部,升任旅长。1927年5月张部被冯玉祥之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击败后,王茂斋投建国军,任独立师师长。1929年樊钟秀下野赴上海,王茂斋在安徽蒙城任建国军代理总司令,与蒋军刘峙部作战受伤,王赴上海疗养。1930年樊钟秀返回许昌,收集旧部参加冯阎之反蒋战争,王茂斋任樊军剿匪支队司令,驻防宝丰。12月在宝丰闹店西与朱宗朝部冲突,中弹而死。
孙世贵(1903~1944),又名中立,字振华,宝丰县大营镇韩庄人。1921年孙世贵联合100多人,在鄢陵、淮阳、太康一带拉杆。1925年樊钟秀建国军扩编,孙世贵被编入赵振江第四路任师长。1928年孙世贵与王太合伙,在方城、南阳及豫陕边境一带活动。1929年樊钟秀下野后,孙世贵与王太自蒙城率两旅人又去南阳一带拉杆。1930年樊钟秀返回许昌,组建第八方面军,孙世贵任第一军军长(辖王同寅第一师、王太第二师、赵拉第三师)。6月,孙部在临颍和许昌北被蒋军击溃,孙逃回原籍,1933年孙世贵又在宝丰、鲁山一带拉杆,1944年春,孙世贵在安阳、武安等地联络一部分人与日军作战,7月被日军包围,最后弹尽无援阵亡。
王太(1905~1937),又名学聚,字学文,临汝县(今汝州市)王寨乡王庄村人。1922年随张老六拉杆,众约300余人。张死,王太为首领。1925年王太在叶县自称民军司令。1928年初,与孙世贵合伙在南阳及豫陕边境一带活动。10月,王太与李老末(又名五十、尚武)合伙拉杆,在豫皖边境之临泉、阜阳、霍丘、商城、固始一带活动。1930年春,樊钟秀返豫组建队伍,王太任孙世贵第一军第二师师长。6月樊军失败,王太将残部拉向南阳、镇平一带活动。1931年王太到北平投靠孙殿英谋事,孙令王等赴察哈尔、绥远一带召集旧部抗日,途经两狼山,与日军遭遇被俘。王太在组织难友逃亡时,被日军枪杀。
余自修(1888~1941),女,小名兰,又名灵芝,宝丰县石桥镇师庄人。1912年到开封上学。1924年在开封河南省立女工厂和平民工厂当监工。时值国共合作,余自修先后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1925年1月,她推动建立了六个工厂的“工友联合会”,1926年,余自修被中共河南省党组织派遣到南阳一带组建农民武装,她与南阳县刘宋营村中共特别支部取得联系,组成了地方农民自卫军,余自修任司令。接着她又去湖北随县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3月湖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武昌召开,余自修代表随县农协出席了大会。余自修返回随县后,拟订了组建自卫武装、加强工农联合、拒交地租、均分土地等11项措施和《告全县农友书》。这时建国军驻守随县,她积极开展对建国军的统战工作,樊钟秀就委任她为游击旅旅长。余自修领导农民自卫军协同建国军击败了于学忠部。6月,陈独秀下令湖北工人纠察队与农民自卫军解除武装,余返回宝丰。1928年余自修创建宝丰县妇女协会,领导妇女运动,兴办平民学校,参加查禁鸦片运动。1941年余自修病死于师庄。
徐文秀(1892~1954),乳名喜顺,字明轩,宝丰县前营乡大连庄人。1913年徐文秀参加白朗民军,9月攻克湖北枣阳县城,徐文秀带领的300多人是民军十六路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914年白朗民军失败,徐文秀是掩埋白朗尸体的18人之一。1922年7月“老洋人”张庆在豫西组织河南自治军,徐文秀在第二路司令陈青云部任第四营营长。1923年陈青云被樊钟秀收编为一个支队,徐随樊部南下援救广州革命政府。1924年樊钟秀奉孙中山令北伐,徐文秀在赵天清部先任营长后升团长。1925年樊部扩编,徐文秀在赵天清第二路中任师长,驻防邓县。1927年徐文秀在随县升任第二路总指挥兼第一师师长。1929年樊钟秀下野,赵天清缴械,徐文秀到鲁山住闲。1930年樊钟秀返回河南,组织队伍随同阎、冯反蒋,徐文秀任司令部参议。樊死后,徐文秀返乡住闲。1954年8月病逝。
安荣昌(1899~1942),小名永福,字华亭,1925年改名荣昌,鲁山县梁洼镇半坡杨村人。1922年投奔鲁山杆首刘德修。1922年“老洋人”张庆在豫西组织河南自治军,安被编入陈青云第二路刘德修第二营任连长。1923年安升任陈部营长,随樊钟秀南下广东。1924年樊部整编,安编入陈青云第三旅任第四团团长。1925年安回河南,在潢川编入任应岐独立旅任团长。1925年任应岐被吴佩孚改编为第十师,安荣昌升任第十一旅旅长,驻防周口。1927年1月任应岐被蒋介石收编为第十二军,安荣昌升任第三师师长,驻防新蔡等地。1930年樊钟秀在许昌组织反蒋之第八方面军,安荣昌任任应岐第三军第一师师长。樊军失败,安荣昌流亡天津。1936年12月安荣昌到察哈尔,在内蒙伪军王英部任旅长。12月,王英部进犯百灵庙,安荣昌与吕纯—两旅反正,傅作义把安部改编为新编第五旅。1939年,安荣昌升任骑兵第六军第十师师长,后调任第四军暂十师师长。日军占领包头,安荣昌之暂十师与石玉山之骑四师和门炳岳的骑七师镇守绥远后套地方的隘口西山嘴,多次击退日伪军进犯,被誉为“西山嘴安石门”。安师在集宁、包头、固阳、宿海滩等地,与日伪军周旋六年之久,多次予敌以沉重打击。1942年安荣昌患呢逆症,8月病逝于绥远陕坝(今内蒙古自治区杭棉后旗),年底归葬鲁山下坡杨祖坟。
来源:宝丰文史资料集(作者系宝丰县政协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