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艺·副刊总第4493期 >2024-01-23编印

一碗腊八粥
刊发日期:2024-01-23 作者:  语音阅读:

4版1-22-01.jpg

  进入腊月的一天晚上,在接孩子放学的路上,儿子就突然问我:“爸爸,什么时候喝腊八粥?”我有些诧异,刚上初中的儿子怎么突然惦记着腊八节了,在进一步和儿子的交谈中,知道了他在历史作业中读到了一个关于腊八粥的感人故事,才有了这个问题。

  我给儿子谈起腊八节,关于它的来历有很多传说,有人说和佛教有关,有人说和祭祀有关,但我更相信一种和中国历史有关的传说。据说,元朝末年,朱元璋刚拉起部队,在领军打仗时,在一个山洞里休整,当时正值腊月,天寒地冻,士兵们又冷又饿,这时的朱元璋正发愁,抬头看到山洞里面有一片松土,走近一看,原来是几个老鼠洞,然后让士兵开始挖洞,竟然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多种杂粮。然后大家开始支锅,在洞口取来山泉水,点燃干柴,很快熬出了一锅粥。因为饿极了,大家吃起来觉得非常香甜可口。几年后,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做了皇帝,一次和大臣饮酒时,忽然想起这件事,想起那天是腊月初八,他于是下令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后来流传到民间,便逐渐演变成一种风俗。

  我给儿子说起了我小时候的事,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偏远的农村老家,村里人都是依靠田地生活。一年到头仅能用杂粮补充好面才能维持温饱,能吃上一顿稠糊的粥就是小孩子一个冬天的期盼,所以,一到腊月,我们都要盼着那碗香甜的腊八粥,这种诱惑还有腊八之后渐浓的年味,除夕的饺子和初一的大肉块,即使在贫穷的家庭,到这个时候也会奢侈一回。

  每到腊月,每户人家无论贫富,腊八粥是必须要做的。在我的记忆中,腊八的前一天晚上,父母就忙着准备做腊八粥的各种原料,大人们翻出家里的各种粮食,精选细挑几种,如果不够丰富,父亲还会到乡里的供销社再买上几样,比如大枣、莲子、红豆等,就是为了在腊八这天给全家人做一锅香喷喷的腊八粥。

  为了把各种米豆熬得更烂更软,母亲就会提前几个小时把各种食材都放到盆子里用水浸泡。腊八这天,母亲早早起床,父亲把炉火生得很旺,等水开以后,母亲就会把淘干净的一大盆食材慢慢倒进锅里,然后用勺子搅拌均匀。那时没有天燃气,更没有压力锅,都是手工熬制,父亲蹲在炉旁,一边不停添柴禾,一边用纸板给火堆扇风,火不能太旺也不能太软,每隔几分钟要用勺子沿着锅底搅拌一圈,将近两个小时的熬制,腊八粥才能熬的香浓粘稠,这锅冒着热气腊八粥里包含了父母一年的辛苦劳作和对子女最真切的爱。 

  天刚刚亮,还在睡梦中的我们就闻到了浓浓的香味,我们姐弟几个一骨碌爬起床,揉着朦胧的双眼来不及洗脸就奔向厨房。母亲赶紧给我们每人盛上一大碗,我们双手抱着碗尽情享受这每年一次的腊八粥。父亲倚在门口抽支烟,看着他的孩子们喝粥,父亲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还有一丝淡淡的倦意。多年以后,当我做了父亲,才体会到这种带着责任的幸福。

  如今早已步入中年的我,能够深切的体会到当年父母为我们熬粥时劳累又幸福的心情。所以,在每年的这一天,我也会学着母亲的样子,用心为家人熬一锅包含着爱心的腊八粥。从超市买来五谷杂粮,再配置一些花生、核桃仁、红枣、莲子、桂圆、百合等,把各种食材混在一起淘净。第二天早早起床,在家人出门之前,用压力锅熬制,大概三十分钟后,一锅香甜黏糯的腊八粥就熬好了,给每人盛上一碗,也像我小时候一样,看着孩子们吃完粥,开心走出家门去学校。

  多少年过去了,那碗腊八粥的记忆已经深刻在骨子里,我想,这也许是困难岁月里每一个父母所能给予儿女最真最厚的爱,才让我殷殷眷念至今吧!(作者:赵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