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末的清晨,我就会拉着妻子去集市上逛逛,大多时候不是为了买东西,只是想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听这经典的嘈杂声,感受这种烟火气息,寻求追求生活的梦想。
城里的集市规模大而且天天都有,其实农村也有集市,不过叫赶会。农村的会场一个月就那么一次或几次,至于原因,我想应该和节气与习俗有关。赶会是乡村生产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赶集或者赶会,一个“赶”字,体现了购买物资急切需要,因为集市上有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是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地方。
记得小时候,每次赶会,大人们都会起得很早,准备好车辆和早饭,等孩子们背着书包出门,父母就和邻居们相约出发去赶会。集会上的物资包罗万相,人流如织,摩肩擦踵,叫卖声,还价声,此起彼伏,甚是热闹。
就是在那些年月里,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农民需要在集市上把自家的东西卖出去,再买回自己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之于会场的时间,人到集开,人去市散,早上是起点,中午是高潮,傍晚是尾声。通往会场的路上,骑车的、拉车的、步行的,三五成群,兴高采烈地说笑着,那是一份难得的快乐。
如今,进城工作已经三十年了,居住小区的北边一公里的地方就是县城最大历史最长的一个农贸集市,是全县肉类、蔬菜、小商品的集散地。附近的菜农和小商贩也会在通往集市的道路两边摆上各种自己的农产品售卖,小摊不固定,只要有位置,铺上一块塑料布就是一个摊位。
我喜欢赶集,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这样的氛围下,围着小摊点,看看这个,问问那个,和菜农你一言我一语交谈着,说说笑笑中,感知了生活的真实味道。
我喜欢赶集,虽然这里没有大商超的金碧辉煌和优雅精美,但最接地气的人间烟火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多少年来,集市从未缺少在人们的生活中,它接纳着八方宾客。我喜欢那种熙熙攘攘的普通人群,喜欢那种悠长而富有韵味的叫卖声,喜欢民俗中包含的人生百态,更喜欢用心体味这种淳朴的乡情,漫步在集市上,脑海中会升腾起一种质朴的温馨。
每一次赶集,我都虔诚前往。有时可能不是为了要购物,可能是为了那人间的烟火气,可能是因为自己农家出身,与那些父老乡亲有着淳朴的情感,为了唤起自己年轻时在乡下劳作的回忆。
四十多年过去了,时间在变,风景在变,唯有不变的是对赶集的情感,或许人生还有许多集市,都需要用心去体味。
春节一天天临近,街头的人流逐渐增多,门市比往常也热闹了很多,年味渐浓。尤其是城区,似乎天天如集。 (作者: 赵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