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艺·副刊总第4497期 >2024-01-29编印

扫尘迎新祭灶神
刊发日期:2024-01-29 作者:  语音阅读:

4版1-29-01.jpg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灶节,民间又称“辞灶”或“过小年”。在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要祭祀灶神。部分地区,也有在腊月二十四这天举行祭灶仪式的。

  祭灶,是春节时令中实行最早、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项传统祭祀活动。在过去,几乎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背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灶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是男女两人,女神被尊为“灶王奶奶”。人们把家中烟火旺、吃有饭、食有肉的愿望寄托于灶王爷,并将其供奉在灶间。

  祭灶,就是人们将在灶间站岗值班辛苦了一年的灶王爷送上天,由他向居住在天上的玉皇大帝报告所在人家一年的善与恶。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早在夏朝的时候就已经成为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上至天子,下到庶民,对灶神都非常尊崇。

  从周朝开始,祭灶就被列入宫廷祭典,在全国立下了祭灶的规矩,成为了固定的仪式。《论语》中有“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释人们“媚于灶”的原因时指出:“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祈也。”

  灶君何许人也?最初传说他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失,玉皇大帝把他贬谪到人间当了“东厨司命”,掌握各家的祸福,监视人们的行为。把全年各家做了什么好事、坏事都记录下来,到腊月二十三,就回到天上去,向玉帝禀告人家的“善恶”情况。人们也就按照灶王归天和下凡的时间安排了“送灶”和“接灶”的仪式。

  祭灶的仪式,大多是在黄昏入夜之时。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7天之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会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起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天上诸神的引路人,其他诸神在过完年之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

  人们在祭灶仪式中,要供奉一些枣子、柿饼、糖饼之类的食品,并燃香点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碟又粘又甜的灶糖,人称“糖瓜”。

  糖瓜,是用大麦芽子熬制的,因此也叫“麦芽糖”。有棋子那么大小,咬一口,又酥又甜。可是,等到嘴里一嚼,就变得又软又粘了,能把牙齿粘住。

  为什么选它作为祭品呢?意思是让灶王爷吃了粘住他的嘴,好话多说,坏话少讲。怪不得灶王爷两边的对联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旧时,我国民间曾流传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所以在有些地方,女人是不参加祭灶的。不过到了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了。

  在祭灶这一天,北方民间讲究炕锅贴、吃火烧,南方地区则多吃糕。

  祭灶之后,民间认为诸神已经上天,至除夕才能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或“赶乱岁”。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

  “赶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家来说,是一个好时机。

  过了腊月二十三,距离春节只有六七天的时间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紧张忙碌了。   (作者:矫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