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艺·副刊总第4505期 >2024-02-10编印

最忆童年春节时
刊发日期:2024-02-10 作者:  语音阅读:

  幼时的春节气氛总是在吃了腊八粥之后就开始预热了。二十三小年夜,随着鞭炮噼里啪啦逐渐升温,年味儿一天比一天浓郁,到年三十,过年的气氛达到高潮。仿佛是放在火炉上的水,从小年夜开始不断加热再加热、升温再升温,到除夕夜完全沸腾,人们的心情也如一锅煮沸的水,盛开成一朵牡丹花。

  我们小孩子虽不用为准备年货而操心,却也忙得不亦乐乎。剥大葱,洗萝卜,择青菜,涮碗碟……把小手冻得通红,却又欢天喜地,因为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在笑:要过年了,要过年了!

  那时,我父母常说,宁省一年,不省一节。每逢春节,我们兄妹从头到脚一定都是崭新崭新的。新衣服虽然早已做好,也一定要等到春节再穿。年三十晚上睡觉前,把新衣新裤套在棉裤棉袄上,把新袜子规规矩矩放在枕边,把妈妈做的棉鞋整整齐齐放在床前,才带着喜悦兴奋激动期待的心情入睡。

  我已不记得幼时的除夕夜都干些什么了,只记得父亲总是要我们全家烤棉花秆柴火,他说是“过年烤花柴,越烤越发财”。还要烤芝麻秆火,意味着生活节节攀高。屋子里暖烘烘的,大人们在这热气腾腾的屋子里高兴地说话,我和哥哥姐姐跑来跑去,手里攥着妈妈给的压岁钱激动不已……

  现在想来,那时守岁的乐趣,比现在吃着瓜果、看着电视、开着暖气的乐趣要多得多。人真是奇怪的动物,物质生活越匮乏,精神生活却越充实,而物质生活提高后,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空虚和苍白,这使我们不得不承认,平平淡淡才是好,简简单单才是真。

  除夕之夜漫长而又短暂。初一天还没有亮,新年的鞭炮声早已是此起彼伏了。远的如闷雷,近的如响钟。在这新春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我们小孩子穿上新衣服,踩着满地鲜红的软绵绵的炮纸,在弥漫着鞭炮香味的干净院子里,端一碗热腾腾的饺子,美滋滋地吃起来。现在才觉得,那时吃的不仅仅是香喷喷的饺子,更是幸福喜悦的心情,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畅想,还有盼望快快长大的各种梦幻啊!

  去各家拾鞭炮是男孩子乐此不疲的喜好,他们三五成群,走东串西,一边在这一家拾着哑炮,一边侧耳倾听着谁家的鞭炮又响了,立刻如受惊吓的麻雀一般疾驰而去。那些拾得多的孩子像得胜的英雄一样尽情享受着其他小伙伴羡慕的目光……

  初一是庄稼人尽情享受生活的一天。这一天,除了吃喝玩乐,什么都不可以干。这一天,串门拜年是必须的,邻居大婶们给的压岁钱虽然不多,但我们这些孩子也异常欢喜。穿着花红柳绿的新衣,听着衣袋里硬币叮叮当当响,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那真是一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啊!随着一年又一年鞭炮声的响起、逝去,当年的疯丫头长大了,成家了,有孩子了,为柴米油盐操心了。我悲哀地发现,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淡得如涮过菜的火锅,没什么味道了。

  是啊,现在,新衣服不必等到春节穿,饺子不必等到春节吃,亲戚朋友经常电话联系,还有电脑、微信……五花八门的娱乐应有尽有,我们还怎么会盼着过年呢?如今的春节,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人情世故,有的只是比肩接踵的人山人海……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传统喜庆的节日,是一个祈福的节日,是一个合家团圆的节日!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前,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意味着全球各地的人们将有更多机会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更好地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我们为此而自豪。

(作者:张军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