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马街书会专页总第4510期 >2024-02-26编印

众人浇灌曲艺花
—— 甲辰年正月十三马街书会述评
刊发日期:2024-02-26 作者:  语音阅读:

  冰雪覆盖大地,曲艺响彻天穹。连续数日的正月十三马街书会系列活动经过紧张有序进行于2月22日晚落下帷幕,取得圆满成功。今年的书会活动将“守望说唱,情系万家”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各部门的努力、密切配合,得益于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得益于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得益于天南海北艺人们的倾情演出。整个活动满含温暖、充满激情、充满感动。

  那些感人的瞬间、激情演绎的镜头似一壶老酒,让人回味:田野上银装素裹,彩旗猎猎,应河水淙淙流过,河岸边人来熙往,赶会的人们冒着雨雪,踩着泥泞,撑着雨伞,顶着寒风,沉浸在“当田园成为舞台的日子”,好一幅壮美的丹青民俗画,必然载入宝丰文化史册。

  领导重视,部门支持。马街书会历经700多年长盛不衰,被誉为“中国曲艺史活化石”,2004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2006年入选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7年,文化部批准设立了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我县还相继成立了说书研究会、非遗协会、马街书会曲艺培训学校等,对说唱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挖掘和传承。今年的马街书会是三年疫情以来由政府组织的一届盛会,得到了国家、省、市、县等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相关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多次深入会场调研督导。但天公不作美,书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雨雪冰冻天气,书会三天,雪时停时下三天,气温低至零下5度,雪大、风冷、路滑,给书会活动带来了很大安全隐患和困难。愈是困难愈向前,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公安、交通、城管、市场监管、应急、电力、文化、市政等部门的领导亲临一线,扫雪铲雪、指挥交通、规范摊位,既守土有责,又密切配合,杀开了一条“雪路”,成为书会一道亮丽的风景。

  艺人献艺,充满激情。今年的马街书会节目质量数量,涉及的曲种和地区均超往年,参会艺人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6岁;参会30年以上的艺人有98人,参会50年以上的艺人有52人,参会艺人多达1056人332摊,其中,安徽、河北、山东、青海、辽宁、四川、贵州等省外艺人就有213人。会上不仅有河南坠子、大调曲子,而且有珍贵的四川竹琴、山东落子等,既有南方曲种、北方曲种,又有少数民族曲种,既有草根艺人(今年70岁的苏壮行、今年72岁的王京瑞等),又有历届书会状元(焦军芳、侯红莲等)、名家大腕(刘兰芳、范军等),不仅有国家级非遗大起板《丰收乐》,而且首次引入了世界级非遗项目“贵州侗族大歌”。悠悠应河水,绵绵曲艺情。艺人们不远百里千里,不惧风雪路滑,汇聚马街,以天为幕,以地当台,说书会友,守望说唱,情系万家。有的衣着单薄,有的赤膊上阵,不顾寒冷,把曲艺演绎的热辣滚烫。300名小艺人亮相书会,为书会传承注入了活力,也看到了曲艺的未来。特别是今年第21次赶会,已80岁高龄的的刘兰芳先生亲率15名弟子登台演出、出席活动、走访艺人,为书会的发展、曲艺的传承作出了积极贡献。曲唱东西南北人间情,书说古今中外世上事。三天的书会真正让你领略了“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胜读万卷书”的景观,大饱眼福、耳福、口福,神游中国。

  热情接待,亲如一家。我县文化底蕴厚重,宝丰人热情好客,是繁荣发展曲艺的沃土。今年书会期间,县文化部门成立了由28人组成的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队,为八方艺人提供讲解书会文化、接站服务,助力马街书会,受到嘉宾的点赞;交通部门推出了免费“摆渡车”,为赶会艺人和赶会群众提供交通便利;我县在马街村、新寨等书会现场附近设立了9个艺人之家,免费为外地艺人提供食宿,解除后顾之忧,正月初五过后,这些艺人之家就忙着洒扫庭除、整理床被、购买食材。其中张满堂、李天一家的艺人之家接待艺人都在百人以上,他们的热情接待让广大艺人心里暖暖的。艺人们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到家了”。同时我县还增加了交通补助,让更多的艺人感受到了宝丰人民的好客、马街群众的热情。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先生再三说道“无君子不养艺人!”道出了艺人们的共同心声。

  媒体助力,声名远播。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引起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文汇报、大河报、河南经济报、平顶山日报、平顶山晚报等派员采访,采写挖掘了大量的稿件,拍摄了很多感人的场面,录制了一手素材。平顶山晚报、大公报纷纷推出专版进行报道。艺人们通过朋友圈等进行传播,火爆了各个宣传平台。我县融媒也派出强大阵容,着力做好三天四场的直播工作,现场报道书会盛况,讲好了中国故事、宝丰故事。……

  纸短情长,无以裹囊。今年的书会已经落幕,但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说唱文化仍然在路上,我们期待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参与我们的文化建设、我们的曲艺文化,让这颗“中国曲艺史活化石”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梁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