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每当正月过完,大家还没从年味中回味过来的时候,村上的古刹会来了。村上人早几天就在大街两旁用白石灰粉撒上一圈圈儿,占好位置。村上古刹会有两个,一个是二月十二会,一个是四月初十会,按照老风俗,一年的两个照日子古刹会总会因天气原因取消一个,只有这样,一年的收成会丰收。两个会都顺利举办的机率不是很高。
小时候,每当古刹会开始的前一天中午到下午,大街上基本就形成了小会,主要以蔬菜肉类等食品食材为主,都是本村人为招待第二天来的亲戚朋友准备待客用的,你看,这边是烧鸡、豆腐卷、猪头肉,还有弄好的配菜盘什么莲花藕、花生米、海菜丝等,这样回家就省事了,直接就可以上桌了。那时候布匹经营还是合作社管理,下午,几辆大卡车拉着布匹等就来到村庄的大街上,还有些卖包子油馍胡辣汤的商户,提前也到了,半道上在路边装上几筐土,到了大街后,提前找到当地人几天前就站好的位置,把土弄下来,就地埋锅建灶,晚上先简单做些饭食,就地睡下,那些乘着卡车来的城里合作社售货员也在卡车上将就着。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大街上水井旁绞辘辘声此起彼伏,街上就赶来许多小商小贩,拉上商品,开始占位设点。他们中间有外地商人,有本地菜农。商品交易有布匹、成衣、鞋帽、袜子;有日常生活用品;有瓜、果、蔬菜;有粮、油等农副产品;有卖小吃的,麻花、油条等小食品;还有来交易牛羊、猪的。
记得我小时候,有个卖汽水的,那时候的汽水可不像现在的什么娃哈哈、脉动、绿茶等,也就是直接从水井中打上来的凉水,一小桶凉水丢上几颗像味精一样颗颗粒粒的糖精,再放上黄色的色素,搅拌一下,然后用个小玻璃板挡上,当时在小孩子的眼中是很奢侈的饮料,五分钱一杯,五分钱当时也不好弄,不是上山扒蝎子就是卖旧凉鞋得来的,专等着古刹会拿出来过瘾的。会上还能看到穿着厚厚皮袄的外族人一只袖子穿着,一只露着胳膊,前面地上摊着一些羚羊骨骼头,还有些盘成一盘的干蛇,说些听不懂的话,然后拿出一些狗皮膏药,说治疗疼痛很有疗效等。村上有个卖老鼠药的,地上摆一些老鼠尾巴,印象最深有一包炒蚂虾,红红的,挺吸引人。觉得老鼠都能享受这么好的食品挺羡慕它们都有这样的好口福,最好笑的是他摆满老鼠尾巴的地摊一旁有个笑容可掬的七品芝麻官,一上劲儿,那个芝麻官就一边摇扇子,一边晃头晃脑走。那时候我就有个小愿望,啥时候我能吃上一顿炒蚂虾和拥有一个会摇扇子的芝麻官玩具呢。还有一家卖包子的,是鸡蛋韭菜馅的,满满的一盆馅,上面一层黄灿灿的鸡蛋馅,那个包包子的专挖下面的韭菜粉条,一直卖到下午,鸡蛋馅也没用完,到了最后,包了一些鸡蛋馅的,他们自己享用了。这就是所谓的当时卖假货吧。
到了中午,是乡镇集会最繁华热闹的时候。集会点上各类商品排列有序。上集赶会的人挤人,车跟车,水泄不通。特别是到了逢年过节,卖鞋、卖布的手拿话筒,声嘶力竭降价甩卖的吆喝声,商品交易的讨价还价声,相互让路的叫喊声,机动车辆的鸣笛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道商品交流的独特风景线。
在服装市场,姑娘、媳妇争相购物,挑选款式新颖、花色多样的心爱衣服,把自己打扮得更加花枝招展,无限风光;年轻小伙相伴未过门的媳妇,成双成对,谈笑风生,购买结婚礼物,沉浸在憧憬未来美好生活的幸福之中;一些年老的戏迷,手拿小板凳,叼个大烟袋,坐在戏台前,欣赏传统戏剧,美美过一把不掏钱的戏瘾;上了年纪的老太婆,好不容易在集会上碰见远亲近邻,坐在僻静处,互相嘘寒问暖,唠唠家常,说说儿女情长;操心的中年人,在集会上购买苗木、畜禽,咨询科技项目,心里计划着发家致富的新打算……
早上天气挺好的,到了十来点的时候,就开始变了,在我的记忆当中,一半的古刹会都是上午晴好,中午转阴或风。下午集会正在交易的热闹时,不知从哪里冒出一股黑云。霎时,狂风四起,电闪雷鸣,摆摊卖货的一看天气不好,急忙收摊装车,大家忙而不乱地收拾自己的东西。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收拾慢的人就会被淋得像个落汤鸡,只见赶会的人四处散去,那个卖汽水的把卖剩的少半桶,就直接给了我,说你拿回去喝吧,来年的时候给我占个好地方啊。 (作者:张君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