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大营镇清凉寺村是北宋“汝官窑遗址”所在地。1960年9月,王君子出生于清凉寺村,自幼就被汝瓷的精美所吸引,为了重现汝瓷“天青”之美,王君子30多年来呕心沥血、攻关不止,练就了汝瓷烧制的“绝活”,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汝瓷烧制技艺)、宝丰县清凉寺汝瓷协会会长、宝丰县清凉寺君子汝瓷研究所所长,对我县汝瓷烧造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在他的心里一直把汝瓷发展方向锚定在“守正”上,在做足汝官窑传统技艺发掘基础上做“创新”。在他的坚守下,清凉寺汝瓷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守正创新,就是守住传统文化的基因和灵魂,庚续传统文化的根脉,传承前辈的手工技艺,并保持前辈们的善良、朴实、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时代需要的作品和产品。对汝瓷来说,我的理解,就是坚守传统汝瓷制作的原产地材料,基本工艺和器型,坚守汝瓷的天青釉色和独特的质感。”王君子说。
王君子的“守正”树起了清凉寺汝瓷的“本色”发展之路。因为爷爷和父亲喜欢瓷器,王君子自小就接触到了真正的宋汝瓷碎片。那时候村民们经常在地下挖出瓷器碎片,他们重视的是挖出的瓷器、瓷片,而细心的王君子不但搜集瓷器、瓷片,连挖出的没有人在意的玛瑙石、木灰、牛骨也都搜集了起来,仔细地揣摩这些东西和瓷片釉色的关系。1987年他开始对汝釉瓷原料试烧和研究,并成为了清凉寺村第一个烧制汝瓷的人。经过几十年的潜心钻研和实验摸索,王君子不但把各种汝瓷原料和天青釉试验成功,还把汝窑型中具有代表性的弦纹尊、三足洗、罗汉碗、水仙盆、玉壶春瓶、盘口瓶等50多种传统器型做到精致传神,他烧制的汝瓷有着自己独特的“遵古”技艺特点。
王君子认为,坚守汝瓷的地域性和原真性文化基因,创新出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作品和产品,才是汝瓷守正创新的本意和发展方向。
王君子的“创新”引领了清凉寺汝瓷的“博采”发展之路。从2006年开始王君子自费去外地交流学习,甚至远到日本等地,他还多次参加景德镇的陶瓷博览会、广州博览会,不止一次到陶瓷产区龙泉等地求教。他认为只有博采众长,开阔眼界,不自封自闭,才能更好地把汝瓷文化发扬光大。通过学习交流,在做好传统作品的同时,他又开发出了现代人们所需的生活用品和文创作品等70多种器型。在复原开发天青汝瓷的基础上,也掌握了月白、天蓝、粉青等釉色。
在技艺传承和交流上,王君子从不保守,不管是村上的还是外来请教的都乐意传授。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传统烧制技艺要想永续传承下去,产业要想做大,必须有一大批人投入到汝瓷的研制和生产上来。他非常注重培养年轻人,先后收徒上百人。省级传承人王学锋、王国奇,市级传承人王晓磊、王晓乐、宋召冰和县级传承人王耀乐等都是他的徒弟。2019年他成立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示范传习所,为当地学校传播汝瓷文化和同行进行切磋交流提供了平台,进一步推动了汝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他的努力下,“宋汝”传统烧制已成为当地汝瓷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30多年来,王君子情系汝瓷烧制技艺研究,为重现汝瓷天青之美而不懈探索与追求,虽历经上千次试验挫折失败而矢志不渝,终使北宋汝官窑烧造技艺再现人间。他烧制的汝瓷器件受到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耿宝昌先生和古陶瓷专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汝窑聚珍》一书的主编叶喆民教授的肯定。
“我会用毕生的精力,坚守传承,不断精进,不断研究、不断创新,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王君子表示。 (史军伟 郭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