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艺·副刊总第4607期 >2024-07-22编印

捧读古诗过大暑
刊发日期:2024-07-22 作者:  语音阅读:

  大暑时节,烈日炎炎,酷暑难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消暑》如是说。读诗可使人心静,闲来不妨捧读古人的消暑诗,去古诗中觅一份清凉。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唐代诗人杜甫在《夏夜叹》一诗中把大暑时节的炎热刻画得入木三分,形象传神。

  宋代诗人张耒的《和晁应之大暑书事》:“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青引嫩苔留鸟篆,绿垂残叶带虫书。寒泉出井功何有,白羽邀凉计已疏。忍待西风一萧瑟,碧鲈斫鲙意何如。”读来不由会意一笑。诗人惧怕炎热天气,闭门谢客,自己也不出门,时日一长,院子里长满了青苔,引来了不少鸟儿,就连树上的绿叶也被虫儿吃残而垂了下来。

  无独有偶,唐代白居易的另一首《夏日闲放》和张耒的《和晁应之大暑书事》如出一辙:“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静室深下帘,小庭新扫地。褰裳复岸帻,闲傲得自恣。朝景枕簟清,乘凉一觉睡。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资身既给足,长物徒烦费。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这两首诗都是写了大暑时节诗人不愿出门,也无人来访的情景。既然难得清静,不如睡觉。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唐代诗人柳宗元的《夏昼偶作》写的是诗人盛夏午间正伏案熟睡,隔着竹林,传来山童敲击茶臼的声音。此诗生动地描写出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避暑之乐。宋代诗人曾几的《大暑》:“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则写的是夏日炎热漫长,幸有经书打发时光,才不会觉得那么难捱。

  唐代诗人雍裕之的《题蒲葵扇》:“倾心曾向日,在手幸摇风。羡尔逢提握,知名自谢公。”这是古今的人们都非常喜欢的一种降暑之法,蒲扇轻摇,微风自来,不仅可以消暑,还可以锻炼手指、手腕和肩关节的灵活性,预防肩周炎。读罢此诗,不由抓起旁边的一把塑料圆扇,轻轻摇动,感受着丝丝凉风,好不惬意。

  捧读古人的这些脍炙人口的消暑诗,阵阵清凉由心而生,生活处处充满诗意。 (作者:张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