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艺·副刊总第4622期 >2024-08-12编印

品味古韵里的五彩七夕
刊发日期:2024-08-12 作者:  语音阅读:

4版8-12-1.jpg

  七夕,是中国人最浪漫的一个传统节日。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展示了色彩斑斓的七夕风俗和浪漫爱情,其中不少已成为传诵不衰的千古绝唱。

  “七夕”最早入诗,当推《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全诗共16句,其中6句使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质朴清丽、情景交融。最后两句,更显意蕴深沉:清浅的银河映照着织女孤独的身姿,阻隔着她与牛郎互诉衷肠。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愁肠百结。

  唐代白居易《七夕》诗云:“烟宵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七夕之际,一弯上弦月高挂天空,牛郎和织女在银河边演绎着千古不变的哀婉故事,既有欢情片刻之乐,也有别恨长久之痛,发出的是无奈和不平的慨叹。他的另一首吟咏七夕的《长生殿》最为家喻户晓,尤其是“比翼鸟”和“连理枝”的诗句,已成为中国爱情诗中的至上经典,常出现在后人的文学作品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七夕之夜,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唐代罗隐的《七夕》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习俗:“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聚宴,祈祷,拜祭,乞巧,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热闹整整一个通宵。

  较之唐诗,宋词对七夕的赞美,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峰。“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闻月堕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苏轼《菩萨蛮·七夕》)通过浪漫的想象,把短暂的草草相逢,延展为爱情会像上天一样长久不老,令人向往。“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晏几道《鹧鸪天·七夕》)词人先写鹊鸟误传的遗憾,后写分别的离愁别恨,虽有相会,但终归还是悲剧,让人遗憾。

  范成大的《鹊桥仙》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说,七夕相会只匆匆见一面,马上又得分离,还不如不见,更增添离愁的思绪。新欢抵不上旧愁多,旧愁未消,又添新愁归去,词云:“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行香子》可谓唱尽了痴男怨女之情,字里行间弥漫着一份浓郁的忧伤:“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在多如繁星的“七夕词”中,秦观的《鹊桥仙》,则一改七夕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他告诫世人,两个人只要心心相印,至死不渝,哪怕天各一方,哪怕终年不见,思念不会断,恩爱都不会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厮守在一起呢?词云:“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诗词不老,七夕浪漫。在七夕节来临之际,品味古韵里的五彩“七夕”,感受七夕诗中的悲与欢、情与恨,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乐融融,其趣多多。(作者:王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