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人文·宝丰总第4629期 >2024-08-22编印

宝丰紫砂陶
刊发日期:2024-08-22 作者:  语音阅读:

核心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宝丰紫砂陶曾一度辉煌,成为平顶山市乃至河南省的骄傲。成规模的工厂就有宝丰县第一紫砂工艺美术厂、宝丰县第二紫砂工艺美术厂、宝丰县文峰紫砂工艺厂、宝丰大营紫砂工艺厂、宝丰前营紫砂工艺厂等;其中宝丰县第二紫砂工艺美术厂曾上马了全国第一条紫砂陶煤烧隔烟式隧道窑;我县生产的“宝春”牌、“红蕾”牌紫砂陶器被评为河南省优质产品,开发研制的“紫砂陶器”“医用紫砂磁化茶具”“紫砂仿古人物”“紫砂地壁砖”“紫砂电火锅”等系列科研项目,多次荣获省、市、县科技成果进步奖;宝丰紫砂陶器具达300多个品种,其中60多个品种已畅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香港、澳门等十四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畅销二十六个省、市。一时北方“紫砂陶都”呼之欲出,以当时宝丰紫砂陶业的生产规模形成了“南有宜兴、北有宝丰”两雄并峙的局面。

3-8-21-5.jpg

3-8-21-6.jpg

县作协组织的采风团到“紫瓯精舍”采风。  张振营 摄

说起紫砂陶,大家并不陌生。要说起哪里的紫砂陶最有名,许多人会说,宜兴陶嘛!宜兴紫砂陶壶的确久负盛名,为人称道。但要说起宝丰紫砂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是蜚声中外,曾有南有宜兴、北有宝丰的美誉。

紫陶之魅

我家的博古架上有一件宝丰产的紫砂壶,之所以放在博古架上,是因为已是绝版产品。这把壶是宜兴的著名高级工艺美术师吴亚平、钱丽媛夫妇联袂在宝丰制作的。但当时制壶时,二人还是普通的技术员。

吴亚平1956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工作,1958年师从顾景舟先生。1979年,宝丰县聘请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吴亚平、钱丽媛到宝丰传授技艺。1980年任宝丰县紫砂工艺厂技术厂长。1989年任平顶山市紫砂工艺厂厂长。1989年吴亚平和钱丽媛曾到北京韩美林工作室与韩美林老师合作设计制作茗壶。1992年夫妇二人回宜兴陶都开发区筹建江南紫砂工艺厂并创建壶缘轩紫砂工作室。如今二人早已成为名扬海内外的紫砂陶制壶大师,每件作品都价值不菲,所以这把产自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壶异常珍贵,我已把其当作文物来珍藏了,只可惜当时二人也没有在壶上留下印章。虽然二人在宝丰制作紫砂壶时还没什么名气,但我保存的这把名为“紫竹”的紫砂壶,依然不失大师风范。也难怪,二人都曾师从顾景舟,以竹饰壶,顾景舟可是一把壶拍出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天价的制壶大师。再说他们也曾得到过誉满中外的艺术大师韩美林的亲授口传,制作的壶自然是上乘之品。

紫砂陶原产于江苏宜兴,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它以其独特的材质、造型和色泽,成为中国传统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紫砂的世界里,每一把壶、每一只杯,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手工技艺。每当我手中捧着一只紫砂壶,就仿佛握住了历史的手,感受到古往今来的智慧与匠心。

紫砂壶的色泽同样令人陶醉。它不像瓷器那样光洁照人,而是呈现出一种深沉的紫红色。这种色泽既不张扬,也不低调,恰好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审美观念。在紫砂壶的映衬下,茶叶的翠绿、茶汤的金黄都显得格外鲜明。让人在品茗之余也能欣赏到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都曾以紫砂壶为伴,品茗论道、吟诗作画。他们在紫砂壶上刻下了自己的印记和情感,使得这些普通的陶器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

北方紫砂陶都

一把壶把宜兴和宝丰连结在一起。紫砂陶就是纽带。宜兴是紫砂艺术的故乡,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而宝丰是宋代的瓷都,汝官窑遗址就在宝丰。一个是陶,一个是瓷,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宜兴和宝丰都占有一席之地,陶瓷既是一个词,更是分不开的艺术结晶。

宝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秦置城父县,汉改父城县,后又有龙山、武兴、龙兴称谓。因“宝货兴发,物宝源丰”,北宋宣和二年,宋徽宗赐名“宝丰”。历史上长期归属汝州,现为平顶山市管辖。

宝丰紫砂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问世。1975年5月,为恢复和发展传统“汝瓷”发展,县财政筹资4万多元,招调35人,在清凉寺村北兴建宝丰县陶瓷厂。投产后只能生产一般的日用瓷。该厂技术员王留现在上山寻找陶瓷原料中,首次发现了“红土”,怀疑是紫砂。随后县里组织王留现等七人成立研究小组,经多次试验和化学分析,后赴江南考察,证实了这种“红土”即为紫砂陶土。1978年派杨俊卿、马聚魁赴宜兴学会了紫砂陶制坯工艺和雕刻工艺,从此宝丰紫砂陶就在中州大地崛起。

1979年3月,宝丰研制的茶壶、花盆等紫砂制品,填补了河南省陶瓷工业的一项空白。这些产品在5月份上海全国陶瓷艺术品展览会上崭露头角。同年的7月30日《河南日报》报道了“宝丰紫砂小批量投产”的消息。9月份产品被轻工部推荐参加了全国轻工“四新产品”展览会,受到了外商和国内外同行专家及用户的高度赞扬。

1985年,宝丰县紫砂工艺厂生产的“宝春”牌紫砂陶器被评为河南省优质产品。1987年,宝丰县第二紫砂工艺美术厂的“红蕾”牌紫砂陶器被评为河南省优质产品。开发研制的“紫砂陶器”“医用紫砂磁化茶具”“紫砂仿古人物”“紫砂地壁砖”“紫砂电火锅”等系列科研项目,多次荣获省、市、县科技成果进步奖。

当时,宝丰紫砂陶器具统计有300多个品种,其中60多个品种已畅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香港、澳门等十四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畅销二十六个省、市。

1983年12月,河南省一轻厅将开发宝丰紫砂列入“七五”计划发展项目,并将宝丰陶瓷厂定为紫砂生产定点厂。厂名改为“宝丰县第一紫砂工艺美术厂”。1984年3月3日,平顶山市政府召开了开发宝丰紫砂陶专题会议,成立了紫砂陶开发领导组,作出了“放开手脚,把紫砂工业发展起来,一厂变两厂,努力把宝丰变成北方瓷都”的决定。1986年5月,兴建了宝丰县第二紫砂工艺美术厂,占地10多万平方米,投资650万元,职工250人。1987年1月该厂增加了一座年产值可达150万元的全国第一条紫砂陶煤烧隔烟式隧道窑,成品率可达40%以上。

这段时间是宝丰紫砂陶的鼎盛时期。仅宝丰县就有宝丰县第一紫砂工艺美术厂、宝丰县第二紫砂工艺美术厂、宝丰县文峰紫砂工艺厂、宝丰大营紫砂工艺厂、宝丰前营紫砂工艺厂。在宝丰紫陶业振兴的影响下,宝丰周边地区,如平顶山市区的姚孟,还有汝州市、巩义市等地都相继建起了紫砂厂,汝州市的汝瓷一厂、二厂、三厂也都办起了紫砂陶生产车间。一时北方“紫砂陶都”呼之欲出,以当时宝丰紫砂陶业的生产规模形成了“南有宜兴、北有宝丰”两雄并峙的局面。宝丰紫砂陶产业红红火火的场景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戛然而止。

直到现在许多人还有疑问:正如旭日东升的宝丰紫砂陶产业为什么会突然谢幕?宝丰紫砂陶产业尽管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平稳发展,产量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但是由于我国还处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对企业发展和市场变化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的把握能力,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就很难面对和解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作为紫砂陶最大的销售市场,东南亚及台湾地区出现了经济不景气,整体紫砂市场突然变得萧条,这个情况使得宝丰紫砂业立刻陷入困境,以至于到最后生产都难以为继。除去外部市场的变化,企业自身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企业的生产经营思路都在发生着变化,过去强调产品质量、出口创汇为国争光的企业发展理念开始逐步被追求经济效益、降低成本所代替。而由此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与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中期的产品比较起来,精工细作的产品数量占全部产品数量的比例大大降低。再加上当时的企业都是集体企业,讲究平均分配,没法留住技术尖子等等,种种原因造成宝丰紫砂陶产业最终一度衰落。

神奇的关联

谈起宝丰与宜兴的关联,也是无意之中有巧合,地名、人物、故事,把宝丰和宜兴、把陶与历史联系了起来,今天的陶承载着历史,蕴含着鲜为人知的密码。

先说说一生嗜茶成瘾的苏东坡。他与宜兴和平顶山皆有缘分。宋元丰七年(1084),神宗准备重新起用被贬的苏东坡,从黄州赴任汝州团练副使的途中,48岁的苏东坡在常州宜兴买了田,上呈《乞常州居住表》,准备归隐终生。他为什么会在宜兴买田?苏岘(苏东坡曾孙)《墓志铭》中记录:“始文忠爱阳羡山水,买田欲居,仅数百亩,居数楹也。”由此可见,苏东坡很喜欢宜兴的山水。另一个原因是常州这里有朋友。常州宜兴人蒋之奇就是其中之一。北宋元符年间,身为汝州知州的蒋之奇为宝丰香山寺撰写《香山大悲菩萨传》。蒋之奇和苏东坡,从一同中榜后的琼林宴始相识一直到去世,二人的友谊维持了近50年,各自沉浮,天南海北,相互的信任和支持从未改变。苏东坡与宝丰有缘,就连他的朋友蒋之奇也与宝丰有缘。

苏轼是到过宝丰岳坟沟一带的。绍圣元年(1094)四月,苏轼又被罢官,以朝奉郎知英州(今广州英德)军州事,在去陈留往襄邑时折道汝州,专门探视被贬降汝州任知州的弟弟苏辙。在龙兴(今宝丰),苏轼观看了龙兴寺的吴道子壁画,而龙兴寺就紧邻岳坟沟,同在这道紫砂岭上。其时正值苏辙捐助修葺龙兴寺吴道子画壁,遂提笔写了《子由新修龙兴寺吴画壁》一诗,有“他年吊古知有人,姓名聊记东坡弟”之句。在游历郏县中顶莲花山后,看山下地势酷似家乡峨眉,遂嘱托苏辙“即死,葬我嵩山下。”苏辙死前,亦嘱子女把自己葬于兄侧,后加上苏洵的衣冠冢,即为今天的三苏坟。

眉山已经回不去了,阳羡有田有宅院,已经成为苏东坡四海漂泊的心安之地。苏东坡当年隐居蜀山时设计的三叉把提梁壶,被命名为“东坡提梁壶”。如今一把巨大的三叉提梁壶,还陈列在蜀山苏东坡故居前。巧合的是,宝丰聘请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飞平就是当年苏东坡在宜兴居住地之人。2022年4月,为了紫砂壶制作技艺传承,黄飞平将户口从宜兴丁蜀镇迁到了宝丰县前营乡岳坟沟村。若苏东坡有知,当会向黄先生合掌作揖,感谢他将宜兴的制壶技艺带到宝丰来,这可是当年弟弟修复吴画壁的地方啊。

另一位是民族英雄岳飞。岳飞以其“精忠报国”的赤诚之心、文韬武略、骄人战绩而彪炳史册。宜兴是岳飞振起之地。岳飞曾率军来到宜兴,前后驻守一年多。期间,他在抗击金兵和讨伐叛贼流寇的战斗中,收编大量部队,扩充军备,培养了一批精忠报国的优秀将士,并凭借其灵活机动的策略和战术,造就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岳家军。

绍兴十年,是岳家军最后一次北伐,正当他兵临开封城时,十二道金牌催他回临安。风波亭下忠魂在,直捣黄龙梦难成!岳飞死在自己效忠的王朝之手,在朝廷的分化拉拢下,强大的岳家军最终分崩离析,副帅牛皋是鲁山人,“岳家军”中有不少牛皋带出来的家乡子弟,岳飞死后,他带兵回到家乡,在宝丰、汝州、鲁山、郏县一带继续抗金,与金兵打游击,最后大部分战死,埋在了宝丰西部的山沟里,没有死掉的伤兵为守护“岳家军”坟茔就在沟边住了下来,后来随着逃难人群的到来渐成村落,村名就叫岳坟沟。这里都是紫砂岩,只有沟底有黄土,传说黄土是岳家军残兵和当地百姓从别处运来埋葬将士们尸骨的,紫砂里有他们的鲜血。可以说宜兴是岳家军振起之地,宝丰是岳家军残部归宿之地,从此之后再无岳家军。

龙兴寺水库南侧的山坡上,青山绿水环抱着一个古朴典雅的古村落,它就是岳坟沟村郝庄自然村。在村子中央的丁字路口,有棵树龄500多年的皂角树,还有一块形似金蟾的大石头,背上挖有两个石臼坑,坑被磨得很光溜。原来万里茶道经过这里,南来北往的商客经过时,村里人怕骡马牲口和客商不服水土,特意凿俩石臼让他们捣草料、捣干粮,说是牲畜和人吃了不生病。皂角树和这块大石头见证了古道的兴衰。因这里位于大营古镇和半扎古镇的中间,客商们走了半天山路,人困马乏,走到这里都说还是歇歇好。又说这庄儿的人真好。俩好凑到一块儿,就叫成“好庄”了,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郝庄”。

郝庄与紫砂陶有什么关系?万里茶道的客商们载着从宜兴采购的宜兴阳羡茶、宜兴金字木茶、宜兴茶等历史名茶和紫砂陶经过这里,早已带来过紫砂陶的气息。如今的宝丰龙兴紫砂文化有限公司就在郝庄,七十年代,前营乡办的紫砂工艺厂也在郝庄。冥冥之中,郝庄早已与宜兴、早已与陶联系了起来。

苏东坡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在宜兴买地制壶,曾在岳坟沟紫砂山这里的龙兴寺留下诗篇,最后归葬平顶山市的郏县;岳家军兴于宜兴,残部葬于岳坟沟;宜兴茶和宜兴陶曾在这里万里茶道走过。这是宝丰紫砂陶的前世密码。

宋代大诗人欧阳修曾有诗曰:“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这里的紫瓯说的就是紫砂茶具。宋代中国开始流行煮水泡茶,各种新式茶具应运而生。宋代米芾《满庭芳·咏茶》也有诗句:“香生玉乳,雪溅紫瓯圆。”

恢复与传承

3-8-21-4.jpg

黄飞平在传授紫砂陶制作技艺。 吴昊 摄

宝丰县紫砂资源丰富,如何让资源变财富?如何重振宝丰紫砂陶产业雄风?去年以来,在县里支持下,位于前营乡岳坟沟村的宝丰龙兴紫砂文化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该公司成立于2023年7月,注册资金1000万元,占地面积30亩,是宝丰重振紫砂陶产业的龙头企业。岳坟沟行政村辖岳坟沟、郝庄、张家门三个自然村,村子周边是绵延的紫砂页岩丘陵,在这里建厂制陶适得其所。

宝丰县紫砂陶制作技艺传承所就建在岳坟沟村郝庄自然村东面的山坡上,传承所前面是木质的观景台。登台眺望,紫岭合围,紫岩闪光。传承所是用青石筑成的精致四合院,古朴雅致,名曰“紫瓯精舍”,此名取自欧阳修和米芾的诗句,院里假山绿植,室内有紫砂陶制作工艺展示。

移步一座普通的民舍里,这里是黄飞平和李彩红的工作室。黄飞平已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彩红也不简单,是河南省工艺美术师,1984年在300多名工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在宝丰的吴亚平和钱丽媛的亲传弟子,1990年任平顶山市紫砂工艺厂技术厂长。紫砂陶振兴项目让她重回工作台前。

黄飞平和李彩红对面而坐,在各自的工作台前,手捧紫砂坯壶,神情专注,他们不断变换工具,熟稔地打磨修饰手中的壶。据他们介绍,专业工具100多件,几十道工序,壶的大小不同,形状不同,所用工具都不一样。他们用工匠精神继续着祖辈留传下来的手艺,无论外在的环境如何变化,他们依然将自己的“心意”和“魂魄”注入创作的作品中。精雕细琢,将最好的作品呈现给大家。

有黄飞平和李彩红这样在喧嚣繁华的时代,依旧坚守本心“择一业、爱一生”的紫陶艺人,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宝丰县紫砂陶业一定会谱写出动人的新篇章。(作者:张振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