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基层人物总第4640期 >2024-09-06编印

放映员张玉山的 “光影人生”
刊发日期:2024-09-06 作者:  语音阅读:

3-9-6-2.jpg

张玉山肩扛放映设备走在山路上

宝丰县有个怪人,他在城里住不得。在县城大儿子家住不了3天,就失眠、头疼、浑身没劲儿,到医院也查不出来啥病,一回到乡村便满血复原,开上面包车一溜烟儿就入村放电影去了。他就是宝丰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放映员——52岁的张玉山,家住观音堂林业生态旅游区庄科村。放映电影32年,用过3台胶片机、2台数字机,行程35000多公里,他书写了人生的万里长征。

群众满意就是放映的金标准。“早去10分钟跟晚去10分钟是不一样的!”到岳坟沟村车程不过40分钟,他下午5点17分便出发了。

还没进村,他车子上的喇叭就响了起来:“今黑儿放电影!”然后再开车在村子里转几圈,才到广场上安装设备。6点30分,确认幕布悬挂正好、设备调试正常后,他找乡亲们闲谈起来:下回想看啥电影,村上最近有什么稀罕事。

考虑到一些村民收秋,从地里回来得迟,当晚他推迟10分钟,7点40分才开始放电影。“这次又改样儿了,是上次俺们几个说的《新打金枝》,老戏可对味儿。”村民高行政说。见乡亲们在广场上看得过瘾,张玉山心里说不出的舒坦。

“玉山,俺家灯不会亮了,你去看看。”李顺战叫他,他拿上工具就去了。到哪村放电影,谁家电坏了、网坏了,他都免费帮忙。“咱自己会,顺手的事,要啥钱哩!”张玉山笑着说。

年轻时候的张玉山爱看电影,听说哪个村放电影,翻过几座山头他也要去看。“约莫有上千人看,是个好活儿”。1993年,看好电影放映的他在亲友圈里借了一圈儿账,筹集了3400元“巨款”购买了一台“长江”牌放映机,开启了他的“光影人生”。几经辗转,2007年,张玉山进入宝丰电影公司,做专职放映员至今。

情怀电影,情寄山区。张玉山成长在观音堂山里,以前交通不便,他深知山村看场电影不容易,从未因山路难行推辞。只要哪个村想看,他一定去放;只要有一个人看,他就不收场。32年间,他放映最多的地方就是县域内的山村。

山路崎岖,那些年他没少受罪。音响、幕布不说,光那只装有放映机的箱子也有100来斤。“早些年去偏远山村只能租马车、背设备下乡,机器把肩膀、背部都磨烂了。半夜放完电影回去,路上不见一个人,夜静得很,鸟突然叫一声,吓得头发根儿都能竖起来。”张玉山笑着说,现在虽然好多了,但下乡的路还是很险,一次骑三轮车,坡太陡,快到坡顶了却上不去,他一个脚支在地上,一点点的退下来,旁边就是十几米的深沟……

放电影这么多年,宝丰西部山乡的沟沟壑壑他都知道。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开始后,张玉山主动请缨,担负起观音堂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前营乡23个山村、一年276场的放映任务。因为4至10月份之间要放完,时间紧迫,只要是晴好天气,张玉山都要开车去放电影,一夜两场。

“别的活都会干烦,放电影会上瘾啊,一夜不放我就睡不着觉,这辈子我都离不开了!”张玉山说。月薪2500元不到,刨除车损和油耗,在县城这样的工资养家糊口紧巴巴。为了补贴家用,张玉山白天还要做些装空调、网线的零工。

心疼他来回奔波,县城开维修店的大儿子劝他帮忙看店,他却舍不了电影,舍不了那山、那村、那人。“电影都是教育人哩,一段时间没去哪个村,就有人打电话催我:咋不来呢?啥时候来放电影?到哪个村,都有我的好伙计……”张玉山说。

借助光影技术,点亮群众的夜生活。在宝丰,有这么一群像张玉山一样的基层放映员,用脚步丈量父城大地,送电影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社会新风正气,用汗水和青春助力宝丰精神文明建设。      (刘淑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