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以北斗七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又称月建)。这里的“斗”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淮南子·天文训中》:“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白露,是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9月7到9月9日,太阳达黄经165度。
白露后,昼夜温差渐渐拉大,白天正午有阳光虽气温较高,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
这时,中国各地昼夜温差可达8℃—16℃。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白露实际上是表示天气已经转凉,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会在清晨时分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代表暑热的结束,白露是热与凉的分水岭。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加上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因此温度下降也逐渐加速,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一说。
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意思是在这个节气里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燕乃南方之鸟,故曰归。群鸟养羞:三兽以上为群,群者众也,《礼记》注曰:“羞者,所羹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羞”是“馐”的本字。古代“羞、馐”通用。指储藏食物,如藏珍馐。
中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
大禹是传说中治水英雄,太湖畔渔民称他为“水路之神”。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都要举行祭禹王的香会。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旧时南京人十分重视节气的“来”和“去”,说到白露,爱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睐“白露茶”。
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作者:郭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