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艺·副刊总第4641期 >2024-09-09编印

月色浸润白露辉
刊发日期:2024-09-09 作者:  语音阅读:

“月洒清辉映白露,楼台倩影夜中望。”诗句之境,夜空深邃,露珠晶莹,似诗行中滚落之珠,洒落秋意于四方。白露之时,天地间一片清朗,月色浸润,白露辉映。

“秋雁远飞青冥阔,稀蝉噪叫白露寒。”诗意韵味尽显,仲秋之际,鸿雁南飞,玄鸟归巢,此乃自然之规律,亦为时光之流转。

《诗经》言:“蒹葭苍苍间,白露降为霜。思念之佳人,水畔情深藏。”白露为二十四节气中的诗意担当,喻示孟秋落幕、仲秋来临。此时特有的露珠景观,便是白露的标志。依《礼记》之载:“凉风初起,白露下降,秋蝉吟寒。”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如此定义白露:“水土湿气凝结成露,秋属金,金色白,露色亦然,且初感寒意。”

古人以四季与五行相配,秋属金,色为白。以白来描绘秋露,故名“白露”。白露时节之秋意分为三候:初候鸿雁南归、次候玄鸟携家归隐、终候群鸟觅食蓄藏以备冬。

时光荏苒至山河晚秋,清风伴着白露润物细无声。人间半秋已过,年岁悠长无忧。此刻,宛若置身诗意画中,月明白露共同诗句。曹丕的《燕歌行》:“秋风飒飒,气候渐凉,草木摇曳间,白露凝为霜,群燕辞归向南翔。”巧妙勾勒白露秋色图是群燕辞归向南翔,候鸟迁徙之迹乃一曲凄美之曲。

左思的《杂诗》:“秋风何冽冽,朝露已成霜”,寒气逼人;徐敞于的《白露为霜》:“入夜清景飞,凌晨素光积”,乃白露成霜之秋夜景象。颜粲亦言“芦洲处处先白”,秋意浓矣。

白居易的《南湖晚秋》则以凄凉之笔触描绘晚秋之境:“秋风起早夕,衰荷半倾倒”。诗中展现内心悲秋之感,观四野枯叶零落,追思逝去之岁月,怀揣家国之情愫。光阴如箭,心之草原大雁南飞,空留人寰寂寞。苍茫之天际,大雁振翅高飞,掠过夜色。野菊随意绽放,季节如嬉戏之孩童。流水注入额头,波光粼粼中映照人生之浩渺。

大雁、燕子、游子,归期何在?独白喃喃如荻花摇曳于秋夜。远景如野火燃烧映衬落日余晖。行走足迹留痕,剖开一条长路似风尘中往昔之记载,一路观秋景变迁而感悟人生之起伏跌宕。然人生亦如落叶乔木般经历风雨仍屹立不倒。叶落而知秋深也正似生命历经风雨仍展现其坚韧与美丽。(作者:王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