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礼赞新时代·特刊总第4648期 >2024-09-23编印

强村富民促振兴 和美乡村汇“丰”景
—— 我县田畴乡村气象新
刊发日期:2024-09-23 作者:  语音阅读:

2-9-23-1.jpg

大营镇三间房村  县委宣传部 供图

  □王旭歌 董培培

  秋分时节,行走父城大地,触摸金秋沃土的有力脉动,感受乡村振兴的万千气象: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连绵不断的秋作物玉米、大豆籽粒饱满,规划整齐的田间道路四通八达,科技赋能的现代化装备林立其间;辣椒种植基地里,一行行火红的辣椒惹人醉,村民提篮采摘,让其从农田走进加工厂,联农带农机制更加紧密;村中道路平坦、绿树葱茏、鲜花盛开,和美乡村建设如火如荼……让人觉得农业、农村越来越有看头、越有奔头了。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我县立足县域实际,以“乡村强县”建设为抓手,学用“千万工程”,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从田间地头到研学营地,从便民中心到和美乡村建设,紧盯农业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断书写着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增技术,夯基础,端稳饭碗有底气

  9月14日,我县万家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2000亩玉米田里,一条条滴灌带整齐地排列在玉米根部。“这些滴灌带可是个宝贝,想浇水施肥了,一拧开关,水肥就自动流到玉米根部,不仅省水省人力,增产效果也很明显,这技术真不赖!”该合作社负责人赵振强说。

  赵振强所说的技术是近年来推广的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今年是他使用该技术的第二年。

  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增加玉米种植密度,通过宽窄行、品字形等播种模式,合理配置株行距,充分发挥边行优势,提升通风透光性,同时通过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改“一炮轰”为分次施肥,利用滴灌带把水和肥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作为玉米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项目的关键技术,其具有控温调湿、减轻病害、增产增效的作用,通过合理密植、滴灌和水肥精准调控,突破了制约玉米单产提升的瓶颈。依托该项技术,玉米亩产可增加100~150公斤,节水40%,节省人工70%以上。2024年,我县玉米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项目实施面积3万亩,主要分布在5个乡镇123个实施主体。

  在推广新技术的同时,我县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2019年以来新建高标准农田13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6万亩,总投资2.05亿元,惠及全县8个乡镇77个村28596户。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平均耕地质量可提高约1个等级,年增粮食产量1.2万吨左右。

  我县还大力实施种业提升工程,规划建设10万亩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加快“航宇19”“宝科16”“丰宝899”等小麦、玉米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推广步伐。

  抓帮扶,固成果,强村富民促振兴

  眼下正值辣椒收获时节,走进位于石桥镇的河南省辣说食品有限公司辣椒种植基地,一行行火红的辣椒长势喜人,一串串色泽鲜亮、外形饱满的辣椒缀满枝头,工人们正忙着将火红的辣椒一筐筐送进辣椒加工厂里进行加工。

  该公司加工厂房由财政衔接补助资金投资建设,主要用于辣椒精深加工,与北京某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户提供辣椒选种、育苗、田间管理、统一收购等一站式服务,从育苗到采摘带动周边近万人就近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7万余元。

  近年来,我县认真践行“四个一批”产业帮扶理念,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汝瓷、紫砂陶瓷、鸵鸟养殖等特色产业,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项目上坚持“设计零浪费、落地零阻力、建设零问题、验收零差错”的“四零工作法”,让衔接资金使用更加精准、村集体收益更加稳定、联农带农机制更加紧密。

  今年以来,我县围绕珍稀菌种植,实行“羊肚菌+N”轮作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四季有菌;围绕汝瓷、紫砂陶瓷产业发展建设厂房,在鸵鸟养殖、石墨加工进村产业发展上给予政策、资金倾斜,全力推进乡村富民产业发展。

  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我县不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工作责任,建立以“一图一表一制度一流程”为载体的网格化管理机制,落实“五个一”帮扶机制,将常态化监测与集中排查相结合,协调卫生健康委、医保局、残联等部门为乡级推送预警信息,确保困难群众应纳尽纳,监测对象应帮尽帮、应消尽消,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勇探索,齐心干,和美乡村绘“丰”景

  如何把一个没人、没钱、没资源的“三无”村打造成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昔日名不见经传的李庄乡祁家村给出了答案。

  “要想过得好,腰包得有钱,通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葡萄种植业或许是条可行之路。”2021年,该村党支部书记牛辉带领村“两委”干部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后决定。

2-9-23.jpg

游客在祁家村葡萄园采摘葡萄 杨海楠 摄

  说干就干,牛辉带领乡亲们开启了致富之路。土地流转挣租金、订单葡萄挣收益、入园打工挣薪金、入股分红挣股金、改善环境建游园……目前,该村发展葡萄种植100余亩,年产值70余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26万元,4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6户入股村民每年可得分红5000元;文化游园内,天幕帐篷排列整齐,休闲凉亭隐于林木之间,充满艺术感的绘画跃然墙上,可谓一步一景、一步一画。该村也一跃成为“四星级党支部”。

  近年来,我县上下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和美乡村先导片区提质扩容、一部四沿五旁整治、村庄清洁行动为抓手,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持续改善。目前,我县拥有省级美丽乡村精品线路1条、全省乡村建设示范镇2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5个、市级和美乡村先导片区1个。

  我县还积极贯彻平顶山市“多彩平顶山九沟十八湾”乡村振兴品牌建设要求,围绕辖区应河、净肠河和西部山区布局,打造了“龙王沟”“应河湾”“水磨湾”乡村振兴品牌。把我县境内汝瓷文化、曲艺文化、魔术文化、红色文化等相互贯通,涵盖马街书会等国家级3A级以上景区5个,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司令部旧址等博物馆、展览馆6个,还有民宿、研学基地及其他人文景观等资源要素,将美丽山水、美丽资源转化成美丽经济。

  畅循环,强龙头,夯牢农业绿色根基

  污水到处流,粪污四处堆……提到养殖企业,人们常常会想到这样的画面。“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如今政府鼓励变废为宝、种养循环,从前惹人嫌的废物如今都变成了宝物!”位于前营乡的平顶山优然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宏生说。

  废物是如何变成宝物的?李宏生介绍,他公司1.1万头奶牛产生的粪便进入粪污处理设施后,通过发酵变成沼气、沼液和沼渣,其中沼气用来发电,沼液和沼渣用来还田。这些腐熟的粪肥还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强作物抗病、抗旱能力,提升农作物品质。该公司每年可产液肥17万立方米,固肥(塘泥)1万立方米,利用率100%。该公司也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

  我县今年的10.28万亩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将依托域内182家养殖企业产生的116万吨粪污资源,为21家实施主体提供粪肥支持。将养殖产生的粪肥用于粮菜、林果的种植,生产出优质的粮食和青贮再供给畜禽食用,形成种养结合、农牧互补、循环发展的新型农业生态生产新模式。

  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发展农牧结合、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新思路,创新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安全、高效、生态的农业绿色发展之路。目前,全县规模化养殖企业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8%以上,畜禽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3%以上;年消耗农作物秸秆15万吨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以上。

  全县共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个,省、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国家级产业强镇1个,国家、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7个,有效期内绿色食品品种达37个,11个农产品品种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丰收的故事还在继续,耕耘的步伐不会停歇。我县将以更高站位、更强担当、更实举措,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