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艺·副刊总第4670期 >2024-11-04编印

古人笔下的“立冬”
刊发日期:2024-11-04 作者:  语音阅读:

  11月7日就是立冬。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元代诗人陆文圭诗曰:“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秋季节还未走远,冬天便已经来了。古人对立冬这一节气十分重视,从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立冬诗”里便可可窥见一斑。

  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意思是说水已经结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野鸡投入水中化为大蛤。唐代诗人元稹在《立冬十月节》这首诗里也做了详尽的描写:“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宋代诗人苏辙的《丙戌十月二十三日大雪》:“秋成粟满仓,冬藏雪盈尺。天意愍无辜,岁事了不逆”、陆游的《书壁》:“炊粟犹支日,藏蔬可御冬”、以及于石的《次韵天民有年》:“三时足勤苦,真乐在冬藏”,这些诗句都意指“冬藏”。古籍《孝经纬》曰:“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为避寒冷,粮食入仓,菜蔬进窖,动物眠穴,冬藏如同春种、夏耘、秋收一样重要,是大自然不可逆的规律。

  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古时农民忙忙碌碌了一年,立冬这天要休息,顺便杀鸡宰羊或以其他营养品犒赏一家人的辛苦,以来进补。元代诗人张翥的《立冬前二日》一诗便提及“补冬”,以及储备越冬的食物的情景:“高秋日凄冷,且复闭门居。蟹壮输芒后,醅香出榨初。霜篱存晚菊,腊瓮作寒菹。更好山翁唱,阳春恐不如。”

  立冬时节,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日照时间将持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也继续降低,天气也会变得越来越冷。万物凋零,大地变得凄凉、萧条、荒芜、寂寥,对季节变化敏感的古代文人墨客难免惆怅,好在还有凌霜傲放的菊花,给世间带来了一抹亮色。宋代诗人钱时的《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宋代诗人沈说的《次韵古愚立冬日观菊》:“闲绕篱头看菊花,深黄浅紫自窠窠。清于檐卜香尤耐,韵比猗兰色更多……”;元代诗人陆文圭的《立冬》“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那一抹黄,如同一抹暖阳,既明亮了诗人的眼睛,也温暖了诗人的心灵。

  立冬时节,品读这些经典的“立冬诗”,不仅感受到了古代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还被古人的智慧和才情所折服。 (张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