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家住在一座三进三出的院落里,那是原来村上地主的房子,地基用一块块长方形的青石板砌成,四面墙里生外熟,房顶五脊六兽,堂屋门前还用青砖铺有半尺高的月台。房坡上的青瓦已经斑驳陆离,生长着高矮不一的青苔,月台的角落里长有薄薄的一层绿色苔藓,颜色有深有浅,看上去年纪相当大了。
听老人讲,土改时政府分配住进来有八九户人家,我们家分的是两间不太结实的西厢房,住进去没有几年,就在一次大雨中倒塌了,幸亏全家人跑进对面的两间东厢房里,才躲过一劫。东厢房是分给五叔的房子,他在外读书一直未归,就把房子借给我们住了十几年。
后来,随着姊妹几个慢慢长高,两间小厢房里挤不下了,父亲就找生产队划了一块宅基地,央亲托友,东挪西借,并请村上人帮忙,用了一年多时间盖起三间柴瓦房,也有了我记忆里的第一次搬家。
盖房子落下了一屁股债务,使本来贫穷的家里雪上加霜,只能一天吃三顿红薯饭。临近春节,村里很多人家开始割肉买菜准备年货了,我们家依旧静悄悄,哪有钱置办年货呀。还是善良的姑父冒雪送来几十斤白玉米,姐姐连夜拉到磨坊磨成面粉,过年才吃了几天假冒的白面馍。第二年春天的日子更难过,家里连果腹的红薯也吃完了,父亲只好借钱买回几十斤价格便宜的红薯干,那是被雨水淋过的,吃到嘴里又苦又涩。就是这些发霉的红薯干,让我们度过了青黄不接的日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已经到县城工作,住在单位宿舍,结婚之后把老家的东西简单收拾一下,有了我成家后的第一次搬家。
当时楼上住了几个结了婚的年轻人,宿舍楼的铁丝绳上经常搭有成排的小孩儿尿布。那个年代还没有尿不湿,尿布都是废物利用,把废旧的衣服、床单、被面等洗干净,剪裁好,既柔软又吸水还环保。远远看过去,搭在铁丝绳上的尿布花花绿绿,五颜六色,充满了生活气息。可时间长了就有人提出,院里晾晒小孩尿布有碍观瞻,单位就要求已婚职工全部搬出去住。
搬到哪里呢?一位热心的同事看我愁眉不展,就帮忙介绍一家单位的家属楼,已经交工大半年,我去看房时楼上楼下都住进去人了。那时候房价比现在低多了,但我一个月的工资也只能买一平米多一点,靠工资生活的人根本买不起。人家拿出两套房子让我选,一套是三楼,另一套是顶层的五楼,价格相差两千元,我和妻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五楼。回到家把老底儿拿出来,也只有区区几百元,还不足1.2万元房款的零头。
为了买房,我在寒冷的冬天骑着自行车四处借钱,说尽了好话。现在回头想这件事儿,一个刚上班的年轻人,自己没有积蓄,别人也看不到希望,借给你钱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呀!包括当时有钱的亲朋和同事,敢赌的没有几个。非常感激孟叔、宽哥、国彬等大胆伸出援手,才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让我从内心里感激一辈子。同时,我也不怨恨任何一个不借给我钱的人,因为那是人的正常思维,一般人都会那么做。
进入腊月,终于交齐了房款,拿到了钥匙,简单收拾之后,赶在春节前搬到了属于自己的家。房子虽然是顶层,面积也只有九十平,还是水泥地面,好在是一套三居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厨房和卫生间。
一年时间飞逝而过,房子便宜的缺点也暴露无遗,具体说就是冬不保暖夏不保凉。那时候的楼顶保温层效果比较差,夏天的太阳好像能把楼顶晒透,一到晚上热烘烘的,尽管头顶上的吊扇呼呼旋转,温度还比楼下高出好几度。冬天的房顶也好像也被冰雪包裹一样,不防寒不保温,屋里生着煤火炉也感觉不到温暖,温度又比楼下低了好几度。从那时起,我又冒出了换房的想法。幸亏妻子那几年起早贪黑做生意,攒了一点钱,后来在马路对面买了一套四楼的房子,才圆了我的美梦。
这套房子设计比较合理,30平米的客厅方方正正,主卧和厨房都比较大,10平米的大阳台。经过简单装修以后,又购买了家具,客厅放置了几盆绿植,完全是一副旧貌换新颜的感觉,心旷神怡。按照当时的想法,这辈子就住在这里,不再搬家了。只是天不遂人愿,随着我工作的调动,这套房子没住几年就换了主人。
搬到豫西后,头几年蜗居在单位的一套一居室里。客厅用隔挡隔出里外间,里面放了一张小床,外面放简易的沙发茶几,厨房和卫生间也小巧玲珑,整体设计十分紧凑,三口之家足矣。最让人喜欢的是这里昼夜供应热水,一年四季洗澡方便,冬天刷锅洗碗也不冻手。
那几年,家里最怕来客人。坐在沙发上显得拥挤,加两把凳子吧,没有地方放,站着又不是待客之道,有几次弄得十分尴尬。有一年听说朋友要卖他的一套两居室,我就近水楼台买下来,办好手续,退了公房搬进新家,一下子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套房子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超市、银行近在咫尺,让我相当惬意。
舒心的日子过得飞快,转眼间,孩子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看着个头比我还高的儿子,忽然感到又该换房了。
那一阵子,我和妻子一到周末就挤公交车看房,把市区当时的楼盘看了个遍,最后在一个栽种花草树木比较多的小区买了现房。小区绿树掩映,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四排楼房依地势而建,从北到南错落有致,楼距适中,采光充分。前两年,老家的亲戚过来小住几日,乐呵呵地对我说,你住这二楼不赖,跟咱农村的宅子差不多,坐在屋里就能看见院里长的树,也能看见院里开的花。亲戚的看法也正是当初我买房的初衷,这里虽处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生态环境却似遥远的故乡一般。
一晃十几个年头过去了,小区里的树木已经枝繁叶茂,差不多有三层楼那么高,不管是坐在沙发上还是躺在床上,或是在厨房和卫生间,都能看到窗子外面的青枝绿叶,似锦繁花。春天来了,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夏天到了,垂柳依依,绿树荫浓;到了深秋时节,银杏树下总是落满厚厚的叶子,黄澄澄金灿灿,常常引人驻足拍照。美中不足的是,已经长高了的树木开始遮挡阳光,在白天的很多时候客厅还要开灯。但我依旧喜欢这里,喜欢呼吸这里醇厚的农村味道。
回首我经历过的几次搬家,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觉,每一次都留下了一串足迹。记得有个朋友告诉我,每次搬家,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都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我也这么认为。 (朱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