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童谣声里,小年带着浓浓的年味儿,翩然而至。在岁月的长河中,小年于我家三代人而言,有着别样的温度与记忆。
爷爷那辈,物质匮乏,小年是忙碌中的期冀。记忆中,爷爷总在灶前忙碌,为祭灶精心准备供品。灶台上,几碟自家炒制的粗糖、一把红枣,虽不丰盛,却满含虔诚。爷爷边摆上供品边念叨:“灶王爷,您上天多言好事,保佑咱家人畜平安,来年有个好收成。”袅袅炊烟从烟囱升起,带着一家人的心愿飘向远方。
屋内,奶奶带着父辈们清扫屋舍,每一处角落都不放过。破旧的笤帚在墙壁、梁上挥舞,灰尘弥漫,大家却干得热火朝天,那是在扫去旧年的晦气,迎接新春的希望。彼时的小年,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丰盛的佳肴,但一家人齐心协力,为生活祈福,对未来充满憧憬,那质朴的忙碌与期盼,是爷爷那代人在艰苦岁月里的坚守。
到了父母这一代,生活条件渐好,小年添了几分温馨的仪式感。集市上,母亲挑选着喜庆的年画,有抱着鲤鱼的胖娃娃,寓意年年有余;还有鲜艳喜气的大红色春联,寄托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父亲则忙着杀鸡宰鱼,准备一顿丰盛的小年饭。
厨房飘出的炊烟里,混杂着炖肉的浓香与蒸年糕的甜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擀面皮包饺子,边包边聊这一年里的琐事与收获。电视里播放着欢快的春节序曲,暖黄的灯光洒在每个人脸上,满是幸福。那时的小年,是父母用勤劳双手营造的温馨港湾,让家的温暖在冬日里愈发醇厚,承载着他们对儿女成长的期许,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如今,轮到我这一辈迎接小年。城市的霓虹灯下,小年的传统习俗并未褪色。我会在网上精心选购创意十足的灶糖,有卡通造型的,有水果口味的,寄给老家的长辈,延续那份古老的敬意。和朋友们相约去民俗博物馆,探寻小年的历史渊源,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回到家中,扫地机器人已将屋子打扫得一尘不染,我只需动手装饰一番。挂起寓意吉祥的中国结,再摆上几盆腊梅,让芬芳与年味交融。打开视频通话,和远方的亲人共享此刻温馨,互相展示各自的小年“成果”,笑声穿越千里。这一代的小年,科技赋能,情谊相通,在传承与创新中,我们延续着家族对年的热爱,书写属于当下的温暖记忆。
三代人的小年,从物质匮乏的坚守,到生活改善的温馨,再到如今科技加持的多元,形式在变,不变的是对团圆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年,就像一根坚韧的线,串起了家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让亲情在岁月流转中愈发深沉,年味儿也在代代传承中愈发香醇。 (王婉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