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的一年来临时,六旬已过的我,就会想起童年的过往、童年时的春节。
我是土生土长的宝丰人,出生在火红的大跃进年代,长在红旗下,没有受到战火的袭扰,过着悠闲而祥和的时光,回想往昔,童年的春节永远烙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在我的家乡,每当吃过腊八粥,就已拉开迎接新年的序幕。主妇们开始备年货了,扯布匹,做新衣,购置米、面、油等。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每户人家都要祭祖,一般由家中的男人参加,此所谓“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的说法。祭祖是一件气氛肃穆的事。我们家由我父亲把新请来的灶王爷像贴在灶台上方,然后点上香烛、摆上供品,伏地叩首求来年衣食无忧。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先要清扫房屋和庭院灰尘及蛛网,然后用旧报纸或白灰水贴墙或刷墙。听母亲说,年前扫尘是除去一年的晦气,拆洗被褥窗帘、疏浚明渠喑沟,这是寄托人们破旧立新的祈求。
时间很快到了腊月二十八这天,清扫和粉刷过的大门或墙壁上贴上喜庆的楹联、年画或窗花,有的还挂上大红灯茏,彰显中国红独有的喜庆魅力,和着家家灶头飘溢而来的肉味、煎炸的油香,年味越加浓厚。
大年夜是合家团圆的日子,这一天亲人们不论离家路途多遥远,都会赶回家与家人们团聚。除夕下午,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聊乡情,话新春,其乐融融。按家乡的规矩,在吃年夜饭之前,先要敬过世的祖宗亡灵,听父亲说这叫“拜年夜饭”。母亲则会沿着方桌放上供品、碗筷,摆上香炉和烛台,点上香烛后躬身叩拜三遍,烧锡箔、黄裱纸,全家老幼依辈分磕头,恭迎先辈亡灵回到阳间吃上子孙为他们准备的年夜饭,祈祷亡灵保佑全家来年安康吉祥。拜灵仪式结束后,撤下碗筷之类物品进行清洗,所有菜肴均要回笼加热,然后一家人坐在煤油灯下开始享受盼望已久的年夜饭,年夜饭有鱼肉、鸡肉、猪肉,有水果、糖果、花生瓜子等,大家吃着、喝着、说着、笑着,谈家风家教,谈新年打算,一起熬夜,一起守岁,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阖家欢乐。
大年初一清晨,人们早早起床,换上新衣,捯饬一新,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天,爆竹声后满地碎红片,充满喜气。人们喜气洋洋,开始走亲访友,给长辈拜年,给亲人问好,互相祝贺新年的到来。
在新年期间有许多忌讳和规矩,家长要嘱咐孩子们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不小心打碎碗或盘子,要说“碎碎平安”,看到熟人要说新年好,年初一那天不能扫地,不能向院外泼水,寓意财水不外流。过年这几天孩子们是最开心的,他们口袋里装满了糖果瓜子和压岁钱,一脸的幸福和温暖。男孩们凑在一起放鞭炮、荡秋千,女孩子们跳皮筋、踢毽子,玩得不亦乐乎。一些大的村庄常常安排有文艺活动,扭秧歌、舞狮子、踩高跷、唱大戏等,极大丰富了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我的家乡还有一项盛事: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三马街书会,全国各路艺人纷至沓来,汇集曲艺圣地说书亮艺,那“一日能看千台戏,三日可读万卷书”的盛大场面,让人大呼过瘾。
日月如梭,我的童年时代已过去近六十个年头了,我们的国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飞速发展,网络连接世界,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逐年攀升,年前,我国春节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消息传来,全球华人倍加自豪、更加自信。值此新年之际,让我们同心同德、努力奋斗,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当好主角、一路向前,也祝福国人幸福安康、蛇年大吉! ( 姚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