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文化·视点总第4730期 >2025-02-13编印

马街书会:永不落幕背后的文化密码
刊发日期:2025-02-13 作者:  语音阅读:

3-2-13-1.jpg

  2月10日,艺人在马街书会上表演。   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3-2-13-2.jpg

  2月8日,热心书会的马街村村民张满堂(右)在他的“艺人之家”同艺人亲切交谈。何五昌 摄

3-2-13-4.jpg

  2月10日,年逾古稀的艺人在马街书会上倾情表演。  杨远高 摄

3-2-13-3.jpg

  小艺人说拉弹唱,自信满满,为书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梁国强 摄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冬日暖阳,一个难得的好天气,迎来了马街书会正会的日子。来自天南海北的1915名艺人,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只有6岁,在书会会场支起536个摊(棚),老少同唱,汇聚了20余万观众,共同演绎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盛况再创新高。

  马街书会,这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曲艺盛会,近千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书说古今中外世上事,曲唱东西南北人间情,让人大饱“一日能听千台戏,三天可读万卷书”眼福。这不仅是一场曲艺盛会,更是一个解读中国民间文化密码的重要窗口。

  马街书会  民间文化的活态传承

  马街书会的起源可追溯到元代,历经明清两代的兴盛,至今已延续近千年,被誉为中国曲艺的“活化石”。书会的形成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密切相关。马街地处中原腹地,自古就是南北商贾往来的重要通道,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为书会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条件。

  书会的组织形式独具特色。艺人们自发聚集,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形成了独特的“亮书”和“写书”传统。“亮书”是艺人展示才艺的过程,“写书”则是观众与艺人达成演出协议的方式。这种自由而有序的组织形式,体现了民间文化的自发性和生命力。

  书会上的曲艺形式丰富多彩,河南坠子、三弦书、大调曲子等曲种交相辉映。艺人们用质朴的语言、生动的表演,讲述着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传递着忠孝节义的传统价值观。这种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使民间文化得以生生不息。

  文化密码  书会背后的精神内核

  马街书会体现了中国民间“以曲会友”“以文会友”的传统。艺人们以曲艺为媒,切磋技艺,交流心得;观众们以听书为乐,品味人生,感悟道理。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人际交往方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精神追求。

  书会上的曲艺表演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化功能。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演绎民间传说,艺人们将忠孝节义、善恶有报的传统价值观传递给观众。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民间文化成为道德教化的重要载体。

  书会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在书会期间,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这场文化盛宴。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老师从1981年开始,40多年来已来马街赶会23次之多,亲自登台演出,收徒,走访艺人,对书会的发展和艺术传承作出来了巨大贡献。年逾花甲的南阳鼓儿哼艺人乔相春从16岁学艺开始,每年都要跨越近200公里来马街赶会。用他的话说:“亮亮书、会会友,相互交流学习,图个乐呵!”驻马店市遂平县花庄镇流水店村的毛昌是河南大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80岁。在今年马街书会期间,他早早来到现场说书亮艺。“我已经连续20多年参加马街书会了,一年不来就感觉少点什么,只要我还走得动,我就坚持年年来。”老人满怀深情地说。……据统计,除三年疫情外,每年都有上千艺人齐聚马街,说书会友,这种集体性的文化活动,促进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与认同,丰富了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传承与发展  书会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电视、互联网等走进千家万户,人们的娱乐方式更加多元化,马街书会面临着新挑战;传统曲艺的受众群体逐渐萎缩;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传承人队伍出现断层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凸显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

  但书会作为国家级非遗,它的文化价值依然不容忽视,它是研究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标本,是了解传统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窗口。因此,书会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对构建现代文化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要实现书会的创新发展,需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可以通过与现代科技结合,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可以通过与旅游产业融合,打造文化体验项目;可以通过与教育系统合作,让传统文化进校园,培养更多年轻的受众群体。

  守望说唱  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马街书会作为中国曲艺的“活化石”,近年来,得到了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关注和支持,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国家级说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宝丰设立。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马街书会,我县不断加大对马街书会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建立了数字化档案,收录千余名艺人传承谱系;出版了《马街书会记忆》等系列丛书,广泛介绍马街书会的历史渊源、说唱文化及各种民俗;创办了曲艺培训学校,培育新生力量;通过“书状元”评选、祭火神等民俗活动,维系文化根脉;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马街书会实现常态化演出,构建起“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热情好客的宝丰人自发建起10多个“艺人之家”,免费为八方艺人提供食宿等,极大方便了艺人赶会。这一系列举措的推动,让这场“曲艺盛宴”持续焕发出新的光彩。

  马街书会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不仅是曲艺艺术的展示平台,更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基因库。2024年,马街书会作为“年市、社火、庙会、灯会等”庆祝活动的特色举办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助力了春节申遗成功,展现了它特有的文化魅力,令人自豪。

  展望未来。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用心守护,情系万家,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众多媒体的关注下,把马街书会这张名片叫得更响、传得更远。因为我们不仅是在守护一段历史,更是在为现代文明注入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力量。

  同时,我们也坚信,有马街人的倾情守护,有民间艺人的千里奔赴,有新鲜血液的不断输入,有与时俱进的融合创新……马街书会,这来自麦田的浪漫,必将代代传承,永不落幕。 (刘海军 梁国强)